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3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251.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道德原则体系呈现出三层结构的样态,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人文伦理价值体系。而贯穿其中的先秦儒家伦理精神可以概括为对"自我完善"及"兼善天下"的自由、平等、理性与完满的价值追求,具体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也是自律价值与他律价值的统一。这种先秦儒家伦理精神对现代中国的伦理价值系统既具有补充与匡正的意义,又具有向现代伦理精神转化和创生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52.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祇和鬼神的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的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的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的相辅,于是"神明"的作用即是天地之间的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的"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的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的核心概念.荀子对"神明"的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的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的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的"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的器官,然而养生学派的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的"生机",而荀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的伦理问题.荀子的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相似文献   
253.
问:宋先生,您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研究30多年了,治学有成,请您谈谈您的问学之路好吗? 答:可以.我是1960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留校的,当时留校的还有十多位同学.我分配在逻辑教研室工作,主要教学任务是讲形式逻辑,也兼顾辩证逻辑.教学之余,我们两三个年轻老师常一起讨论辩证逻辑,后来翻译出版了苏联哲学家科普宁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还参译过罗森塔尔著的<辩证逻辑>.那时国家经历政治动荡,学校几番分拆变迁.  相似文献   
254.
公平与正义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些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源头,又是我们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本文着力于先秦儒道两家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55.
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生价值现、孟子以"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和荀子以"礼"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对当代人全面理解价值、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人生的核心价值现以及对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56.
汉代董仲舒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一般理解为要求人们只讲道德礼法,安贫乐道,不讲谋取经济利益。宋儒程颢对此有很高的评价: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遗书》卷二五)其后成为儒家义利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朱熹、吕祖谦称其可以为(儒者)法矣。(《近思录.为学大要》)后世的批评者们也从这个角度理解。如叶适说:‘正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  相似文献   
257.
在过去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中,"影响"(influence)是一个习惯使用的词语,但是它可能偏重过去的知识与思想在后世的延续、外来知识和思想对本土的冲击,却可能相对忽略了后世对于遗产的"选择"和本土对新知的"接受",其实,影响和选择应当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中的双向过程,所以本文指出,所谓思想的连续性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这样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258.
先秦法家以"法"观"怨",从知、行、言三个维度切入论题,为中华传统"怨"论框架的奠定做出了独特贡献。从情感发生学入手,管仲、商鞅、韩非等人旗帜鲜明地标举"私怨不入公门"的理念,既通观上下内外,又不限于一时一事。由知入行,先秦法家还通过情感调控一面严明赏罚,以绘制"不怨"的治国蓝图;一面又精研人情事理,提炼出"除怨"与"用怨"之术。秉持功用主义的言行观,法家于上建议君主"怨而无言"统御臣民,于下又主张"刑罚而民不敢怨"的持续高压。将上述理念验之商鞅作法自毙和秦朝二世而亡,可知先秦法家虽构想"无怨"、处处防"怨"却又最终亡于"怨",其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59.
该著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理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并结合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的意义,集中讨论了宋代新型的理学与传统理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学的义理化过程,以及礼在天理论的叙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义。北宋的礼学不但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内容,是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儒家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60.
王冉冉 《管子学刊》2014,(4):127-128
正林存光教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颇富盛名的"刘泽华学派"或"王权主义学派"中较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尤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可谓独树一帜,正如李振宏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权主义学派》一文中所说,林教授"把政治哲学研究学理化而真正提升到哲学的水平"[1]。如所周知,先秦儒、墨、道、法是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四大宗派,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古典的",乃意指他们开创和奠基了四种极富超越且具有恒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