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16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儒家伦理是德性伦理 ,它的核心是仁学。仁学是一个较大的思想体系 ,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可以同西方伦理进行广泛的比较与对话 ,亦可以互相补充 ,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 ,“亲情”之孝是人间关怀得以形成的自然的情感基础 ,“忠恕”之道则是人间交往的普遍原则 ,“爱物”之情为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实现人与人。  相似文献   
22.
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论美学之间的论争之所以难有结果,在于它们虽体系相异、逻辑起点对立,却都出自同一个错误的理论支点: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它们只看到审美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没看到审美还是早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从完整的事实出发,可知:审美发生及审美本质所依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实践、自由、理想等等人的一般本质,而是人的智能水平,即完全抽象思维能力,这才是美学研究正确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23.
现代转型问题无可否认的成为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难题。论文尝试着从哲学文化的整合趋向中寻找方法论的支持:首先是东西方平等“对话”关系的出现,其核心是”自我中心论“的扬弃;其次是比较方法论的自觉贯彻运用;再次是以辩证思维贯穿其中的理论重构。  相似文献   
24.
严复以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政教分合关系的分析、对知识与信仰的区分,严复为宗教的永远存在保留了位置,此即与人道相始终而不可废的宗教即为真宗教。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或孔教作为真宗教的人道教身份。这与他在民国肇建后考虑国性问题时明确地回归儒家传统一致,体现了严复前后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25.
传统儒家应对观包含了压力源、应对资源和应对方式三个部分。首先,儒家认为压力的来源就是道德方面的缺陷;而儒家的应对资源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理想人格;儒家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也充满了道德因素。纵观儒家压力应对的全过程,儒家既注重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传统儒家应对观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既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能提高个人完成目标、克服困难的动机,也给予个体更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时至今日,历经两百余年的康德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在研究类型上也由于语文学、思想史、文本分析和论证重构等多重方法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国内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热情大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早就超越了特定的语言文化传统,具有国际化...  相似文献   
27.
自孔子开宗创派、以仁立教以来,有关仁爱、仁道的话语就始终贯穿于儒家的整个理论论说与思想演生的历史脉络中,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儒之为教的实质意义正在于它在历史上建构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话语、理念与实践。就仁道理念的实践次序而言,历史上的儒家大都强调自家庭之孝亲开始,逐渐由近及远地不断扩充践行仁道的范围,推己及人乃至于最终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高远境界。在今天,我们必须从仁学实践论的进路推进和深化儒家仁学思想的新开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儒家孝道和犹太教利未拉特婚俗的深入解读,可知在这两种传统中延续死后生命的最高途径并非一般认为的完全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脉延续,而是通过使死者的名字长存的方式来实现。名垂千古成为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对生命永恒的更高追求且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9.
死亡的尊严问题是当代生命伦理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的医疗实践中,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在老年人临终阶段的应用,已经引发了各种维护死亡的尊严之激烈争论。本文试图重建儒家的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之基本含义,并从这些观念出发,对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生物学生命之关系,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痛苦之关系,以及死亡的尊严同人的自主性之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西方思想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做比较。文章还表明了,儒家关于人的尊严的观点是对以上问题作出的更好回答,它有助于化解西方死亡伦理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混乱和理论矛盾。  相似文献   
30.
《通玄真经》即《文子》,为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代表典籍之一。班固在录《文子》时曾自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班固的"依托"说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影响到《文子》的流传,人们并不怀疑文子与老子的师生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