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介绍了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历史,并以王宝洺案为视角,审视了我国现行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在鉴定模式、鉴定资料真伪性、运用鉴定意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一元化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构建、鉴定资料真伪性决定权的归属、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2.
先秦儒家教育虽然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等三方面的内容,但重视道德教育是其重点。先秦儒家重视道德教育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人禽之辨为基础,二是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三是能够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和改变人的气质的良好效果。它虽距今2000多年,但仍对当代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3.
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该问题除了指向“我们”世界的“伦理内核”外,还指向“我们”世界的“我”之道德自立的“道德内核”.“伦理”一词的古希腊语义及拉丁译读表明,伦理与人之居息的“本土本乡”及其共同生活紧密相关,道德更多地关涉“异乡人”的视阈.何谓道德的问题涉及伦理与道德相互化约的两个视角.“本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伦理统一道德的路线.“异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道德化约伦理的路线.然而,“何谓道德”之问在“异乡人”的视角上凸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区分伦理与道德对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文明史上,道德之问以两种方式敞开“异乡人”的视角并使伦理不再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性习俗:其一,与灵魂放逐的“神话”有关;其二,与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有关.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由此分为“传统”与“现代性”两种类型,它们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层次和语境分殊.透过“异乡人”的目光,一种思想的警醒和心灵的自由导向如下设“问”:在道德问题的时空坐标中,到底什么紧要?对于“我们”的世界遭遇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而言,两大难题的应对最为紧要:一是道德自由问题;二是伦理认同问题.两者的解释循环将使道德之“问”引领人们走向更为健全的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84.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5.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86.
环境保护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需要借助于一些条件.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基本前提的环境保护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才能进入经济伦理;第二,经济伦理需要在可持续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的支持下,才能把环境保护纳入价值系统之中;第三,尊重自然的限度、善待生命、走循环经济之路、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等具体要求,是环境保护进入经济伦理的桥梁.  相似文献   
87.
先秦时期的人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对人学寄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人是自然生成物,又是“万物之心”,宇宙的心脏。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进一步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苟子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人之何以为人的命题,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8.
任何关于人的理论都有自己理想的人的价值形象。它既是观察和评价现实生活的标准,也是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本文旨在将马克思所设计的人的价值形象从他复杂的理论构造中剥离出来。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以批判性的建构为鲜明特色,他对理想的人的价值形象的设计跟他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的否定是相辅相成的,亦即对“旧人”的否弃和对“新人”的塑形是同时进行的。这个“新人”的主要内涵如下:人应该是民主制度下的人。应该是追求现实幸福的人,应该是自由地自觉地活动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9.
凌新 《学海》2002,46(4):105-11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 ,并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然而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人道主义却遭到了西方“反人本主义者”的尖锐批判 ,阿尔都塞甚至提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论断。而马克思本人对人本主义的批判则更为彻底 ,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90.
韩振峰  纪淑云 《学海》2002,19(5):5-7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面发展的人 ;(三 )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四 )社会协调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对于推进 2 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