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沈伊默  袁登华  张华  杨东  张进辅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09,41(12):1215-1227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组织支持感(POS)和组织外在声望感知(PEP)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角色和地位。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23家企业的员工和主管的配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234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POS对组织认同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注重个体的和注重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2)PEP对组织认同也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 并完全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两种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 (3)个体的自尊需要对POS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但对PEP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2.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更是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43.
早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最初阶段,歌唱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唱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工具,可以称之为自发的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歌唱由自发转为自觉.简单的发声也发展为一种高超的艺术技能.但是歌唱本身的含义却并未改变,仍然是人类用来表达自身情感、抒发情怀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4.
李树文  罗瑾琏 《心理学报》2020,52(9):1121-1131
基于人-环境匹配和资源保存理论, 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 从二元视角分析了领导情绪评价能力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对员工建言的影响路径与边界。通过对43位领导与182位下属的配对问卷调研, 结果表明:(1) 相较“低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 在“高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2) 相较“高领导-低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 在“低领导-高下属”情绪评价能力不一致情境下, 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更高; (3) 内部人身份感知在情绪评价能力一致与促进性建言、抑制性建言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 相较领导-下属性别相同, 当领导-下属性别不同时, 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更强。研究从情绪评价能力、性别的二元匹配视角揭示了员工建言的前因, 为领导与下属间交互影响提供了更多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5.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知。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不公平感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个体越关注共同经历者的收益,其不公平感知越低,该结果支持社会比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6.
人际互动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表征自身想法和感受的同时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以驾驭复杂的社交环境。最近研究发现个体主要通过模拟自我加工过程实现对他人的理解, 但这种自我加工以及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我与他人。因此, 为进行成功的人际互动, 大脑必须灵活区分自我和他人相关的表征, 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区分(self-other distinction, SOD)。通过探讨感知、动作、认知以及情感等不同加工水平社会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他人”区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实现对人际互动过程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为改善社会认知、情感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7.
探讨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的影响机制。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量表、神经质量表以及在线音乐购买意向量表对20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时尚品味、完美主义和崇尚自由正向预测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2)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时尚品味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崇尚自由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在中庸内敛、积极进取与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之间起遮掩效应;(3)神经质调节了在线音乐感知价值对大学生在线音乐购买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林丽雪 《心理科学》2020,(6):1463-1469
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心理所有权一直以来颇受中国组织中的员工所重视。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国情境下心理所有权的自我维持模型。以一家大型事业单位的467名员工以及103名领导者为样本,本文采用时间滞后设计检验了心理所有权、内部人地位感知、积极过往取向和员工建言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感知的内部人地位和心理所有权(T2)能够在心理所有权(T1)与建言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积极过往取向能够调节员工的心理所有权与感知内部人地位之间的关系。本文最后探讨了研究发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9.
交互性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深切关心的话题,各个流派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属于交互“主体”性理论。而舍勒却对交互性问题进行了非常独特的处理,他通过对自我的特别界定,开启了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非主体性”交互理论。这一理论被他称作“陌己感知”理论,它是一种关于陌己体验的“直接感知”理论。在“非主体性”的理论定位下,传统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受困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问题被消除,陌己体验不再是以本己体验为中介间接被给予的,而是直接被给予的。  相似文献   
150.
本研究对48名老年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干预研究,探究基于日常事件的情绪标注任务对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干预组老年人的感知自我和理解自我情绪能力与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对照组;(2)干预组的消极情绪强度、情绪的混合性、消极情绪均方相继差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基于日常事件的情绪标注任务能提高老年人感知自我和理解自我的情绪能力,能有效提升其日常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