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2.
徐晓鸿 《天风》2010,(4):54-56
<正>王徵热心传教,清代学者刘凝(约1625-约1715)所辑的《天学集解》之附录中,收有王徵的《活人丹方》,读来颇有意思。兹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3.
本文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佛之争与慧远对此争论的调和,认为慧远的努力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4.
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释一贯思想。契嵩的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5.
一、什么是经学、经学思想、经学思想建设 要弄清经学思想建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广义的经学,就是宗教学;狭义的经学,一般指教义学,即宗教关于世界、人生等的理论观点。伊斯兰教广义的经学,包括经学班、经学院校学生学习的所有宗教课程:教义学、教法学、哲学等。伊斯兰教狭义的经学,就是教义学、教义思想体系,主要指六大信仰。  相似文献   
136.
徐晓鸿 《天风》2010,(3):52-54
在明代基督徒士大夫中,王徵(1571—1644)的名气远远比不过有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之称的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但若论基督徒在科学上的贡献,王徵则是除徐光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不二人选。古时候,人们对科学研究一直不重视,  相似文献   
137.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家所吸收,使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佛...  相似文献   
138.
儒秘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秘 ,今天看来似乎并无多少关联 ,因此 ,能够将二者放在一起予以历史的考察 ,并认定它们同宗同祖、同源分流 ,目前还不多见。本文提出“秘同源”说 ,具体考察了巫史传统哺育下的与秘 ,列举出了“秘同源”说的基本根据 ,认为两者同出于“巫史传统” ,它们既是巫史传统的直接产儿 ,更是其最大、最得力的体现者。正因为二者“同源共生” ,彼此间具有天然的“血缘”相似性 ,有一种被社会学家称作是“角色关系”的关系 ,所以与秘经常处于亦亦秘的角色互换之中  相似文献   
139.
公元5世纪初,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