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正>2010年10月16日—18日,由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山东长清义净寺协办的"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72.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重要成果,也是以刘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化宗教阐释传统和话语范式。马启西继承刘智建构的话语脉络,创新中国化宗教阐释路径,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话语谱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话语内涵就是用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阐述伊斯兰教,进而生成具有本土性的文本阐释与实践传统,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和构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字迹清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中相关词例,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各篇简文中选取数例,展开讨论,加以训释。如读"左"为"佐",释"惎"为谋,读"寺"为"持",读"若"为"弱"。  相似文献   
174.
片石滴水     
《佛教文化》1997,(3):31-31
(一)读《太虚全书》有感香火依稀坐抱残,肯将心事会邯郸。致非契理泣头破,调不谐今仔细弹。法外原无新主义,人间要换旧栏杆。留得此意存佛种,洗浣乾坤天地宽。放飞烦恼妙光解一句心语释一段闲愁不要种烦恼树不要植烦恼根莫用嫉妒的水浇灌莫让欲望的叶疯长莫用名组利索捆绑自己莫让烦恼长成大树悟人生哲理缘自信自强摇曳多姿的岁月倾听生命的旋律用真诚磊落染绿一方沃土敞开你的心扉放飞烦恼从霓虹五彩的街市归来走在回家的田埂上小;C地捧出——这本早已过期的《佛教文化》抹去在书店阴暗偏辟的柜台中蒙受的委屈和锁满的尘埃展开这封…  相似文献   
175.
"真如"与"生生"分别代表了梁漱溟思想中儒佛两家的本体。以梁漱溟早期与后期的不同著述为研究线索,可以清晰地探知"真如"与"生生"这两个本体之间关系的演进轨迹。在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的早期思想中,梁漱溟以"生"为儒家道体,"无生"为佛教特色,"真如"与"生生"之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紧张关系。在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期思想中,梁漱溟一方面开始强调"真如"本体的心体与觉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将生生之体视为人心可以自觉的必要条件,这样,人心、心体的自觉就成了儒佛两家本体的汇通点,"真如"与"生生"的关系转而呈现出融合的姿态。明晰梁漱溟本体思想的演进轨迹,有助于在儒与佛、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讨论框架下,为梁漱溟研究提供更多的问题增长点,更可以为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归宿的探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6.
宋代马远《三教图》中儒佛道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画像,透视出人们对三教认知在认同基础上的差异。此图原解为佛坐、道立、儒作礼,显示出扬佛抑儒倾向。南宋理宗令儒臣江子远作解,则旋转了三祖画像的原解之意,儒居于上,并深得理宗赞赏。理宗对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崇敬有加,将其立为官学,却又与理学家朱熹等不同,对佛、道表现出更多尊崇,历代少有。南宋后期,三教并尊成为时代特征,包括理学人物真德秀等。人们围绕马远《三教图》的解读,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三教观。后世对此图的关注,对宋人作解的赏识以及一些新的解说,反映南宋以后儒学官学延续、三教并行的社会现实,也是三教认同思想的延伸。"心同"而"迹异",正是三教长期共存、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7.
《儒行》同见于《礼记》和《孔子家语》,应出于孔门弟子所记,并经整理而成,其成书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不过,《孔子家语.儒行解》与《礼记.儒行》相较,则更为原始。《儒行》对于理解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学,是最为系统而完整的论述,理应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8.
周易之“周”,不仅指周代,更强调“周遍”.其意一是彰明易道之“广大悉备”,二在昭示易道兼具思想传扬与文化传承之功能.为此,我主张凡提周易,其不用书名号者,所示既包栝《易经》、《易传》两书,又涵摄《易经》到《易传》的思想文化发展系列.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联系先秦诸子学派演变进化的背景,聚焦管理思想的层面,探讨“周易管理学(管理《易》)”的形成机制、内容特质和思想资源,力图在源头处和基因点上,阐述周易对“中国古典管理”的精神特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实践智慧等方面的塑造与培育.  相似文献   
179.
关于儒学传承,主要有"说经之儒"和"著述之儒"之分,这两者形成了我们传统的经学研究范围。这种认识,忽略了一类以"序次"为主,对早期儒家学术进行整理传承的"记纂之儒"。记纂之儒不对经典本身进行传注阐发,也谈不上在著述上有新义创作,而是通过整理、序次儒家文献以发挥知识传承的稳定性,继而成为一个时代共有的修养。这就涉及到儒学传承体系中的杂记类文献。杂记文献的功能在于,它作为一种公共知识具备文化构建力,与当时各种文体和文献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0.
王帅 《五台山研究》2023,(3):20-25+31
印光法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反映了其家庭“奉儒守官”的家风,对印光“儒佛融合”“以振兴佛教为己任”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出家之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号继庐行者、常惭愧僧、普陀僧、粥饭僧。这背后既蕴含着印光对于自己弘法事业的定位和期许,也可以看出其作为佛教领袖自觉振兴佛教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可以看出印光谦卑恭逊背后的勇猛精进与坚定自信。从印光使用别号的时间、频率和场景,也可以看出其弘法实践中“善巧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