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丁耘 《现代哲学》2021,(1):76-93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相似文献   
152.
释来浩 《法音》2021,(1):54-55
前些天与几位法师在北京三圣庵相逢,合儒师谈起我也曾亲近过一诚老和尚,时逢其圆寂三周年,何不写篇文章出来以示纪念?一老确实有很多令人钦佩的地方,也值得大家来追思纪念。同为虚云老和尚门下的一脉法孙,这篇文章我本也应当写。  相似文献   
153.
段正元夫子的学理和一生经历表明,非内道外儒而不可承载化成天下之重任,儒行必基于内道,无内道则儒必伪.段夫子对后儒之批判,乃儒学思想史中非常重要之问题,特别值得中国思想界重视,加以反思,正本清源,以走出后儒造成之儒学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54.
杨海文 《孔子研究》2013,(2):104-114
儒、释、道三教合流,于南北朝后期初露端倪,于唐宋大致定型,于元明清登峰造极。它们各自建构的"三教合流"观,首先是确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基础性含义,用政治儒学治理社会,用心灵佛教调适精神,用养生道家护养身体,殊途同归,共同达成善治的社会—文化目标;然后是标识自身高于或者优于其他两家的特殊性含义。基础性含义巩固并推进了三教合流的历史大势,特殊性含义深化并提升了三教合流的理论—实践内涵。基础性含义求多元,特殊性含义求发展,是中国古代三教合流积淀下的珍贵历史经验,有助于导引当代宗教各美其美、良性互动、和谐共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5.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6.
站在历史的延展线上,在纪念徐光启诞辰450周年之时,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要以他的精神开启未来。他生于450年前的上海,出身平民,曾一度官至一品。他在宦海中沉浮近30年,曾几次无奈告假回乡,却始终不渝好学求知之志。  相似文献   
157.
对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人们一般都从政治的角度做出评价。该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一下这场具有闹剧色彩的运动。作者认为,起码要注意这场运动的两个思想史背景:近代以来法家地位的节节上升和“五四”以来强大的反传统主义。作者还认为,该运动中的大量印刷古书,可以看做是对“文革”开始时烧古书的修错。文章最后对法家的现代价值和儒法互补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8.
三教关系史上,天台、华严等宗的释经著作,真正揭明了佛教与儒、道二教在哲学思维上的差异性。释智顗区分了世间之实与出世间之实,他的“十法成乘”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挑明了佛教区别于其他观念体系的个性。释澄观、释宗密以诸法唯心的佛法原理为立足点,指出传统中国哲学的一多之思与佛学思维存在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59.
罗姆巴赫是在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基础上找到自身的道路,即“结构现象学”。“结构存在论”不再囿于仅仅讨论人的缘在,而是放眼一切生存形式,关注人、自然和世界的共创性;对“生成”和“过程”的重视,取代了旧哲学传统中对实体和体系的静态关注。他致力于“将发生现象学、历史思维和存在思维转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结构发生”(B.Waldenfelds),并将兴趣延伸到艺术、人类学、宗教学和多元文化讨论等领域。由此衍生的基本哲学,境象哲学,密释学,结构人类学以及对话等概念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主干。  相似文献   
160.
基督教释经学与中国训诂学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经学与训诂学分别是西方和中国对重要经典阐释的系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涵义、缘起、方法、传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其演变结果自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