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42.
段正元是一位民间大儒,曾办道德学社,民间讲学,传承儒道,弘扬儒教.他认为道是宇宙本源、本体,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成;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源,教是流;道为体,教为用.教虽万殊,一以贯之,回归大道,这是解决因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儒道是修齐治平的人道,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孔子集万教之大成,儒为万教之先声.孔教注重实行实践,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代价值,对当今儒教复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3.
公平与正义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些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源头,又是我们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本文着力于先秦儒道两家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4.
汉末社会民生凋敝、世风日下,天命谶纬、神学目的论等思想使儒学经学掺入了谶纬化、巫术化的杂质,道家对儒家在思想内涵上的互补功用凸显出来,儒道互补蔚然成风。《易传》作为儒道交融的重要经典其中开放性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受到社会批判思想家的汲取和借鉴。仲长统深受《易传》中自然哲学思想浸染和启示,"心驰于世务,思锐于人事",主张"所贵乎用天之道""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将治乱周复视作天道大数,对天道、人事多有阐发,并立足时局,以其特有的批判精神犀利地鞭挞了社会弊端,对汉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作了深入批驳和历史性总结,提出了众多颇有裨益的改革主张,体现出杂糅儒道,重人贵天的思想倾向。通过散见于《后汉书·仲长统传》《群书治要》中收录的有关《昌言》的诸断篇残文、政论主张可以管窥仲长统思想中的易学因子。  相似文献   
45.
玄学究竟为附着于经学抑或与其对立,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魏晋时期,经学与玄学之间的边界是"内在性"的而非"外在性"的,其界限是"流动"的而非"停滞"的,显现儒道两家在思想上具有"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之特点,两者的差异性最后统一在广义的"经学"中,因此,玄学是经学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儒道两家在魏晋时期的"对立"和"界限"本身就是内在于经学之中的,两者的人为隔离在此时被打破,并重新被融合与汇通。  相似文献   
46.
在中国道教史上,彭耜或许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然而,他通过佐助白玉蟾以完善道教南宗,编纂<道德真经集注>以纠正其时老学研究之弊端,对发展中国道教尤其是中国老学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彭耜,本文对其生平行状、著述、思想诸方面予以深入阐析,庶几有助于对南宗道教、宋代老学乃至哲学发展的原生态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7.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8.
一、儒教说性 中国古代说性非今人之所谓“生殖欲望”。中国历代圣贤皆论性,但性到底为何物?均无形象描绘,多惑于抽象理性分析而已。性者,人类之人性,动物:之兽性,欲揭示人兽的本性,寻求性善恶之根源和发展原因。古人认为性善恶存于心,今人知善恶存于脑。根据科学发展水平,古人只能从宏观意识方面进行探求摸索,今人则根于大脑生物微观与源于社会条件宏观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9.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汉魏时期佛教的早期传播为例,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0.
17世纪中叶儒者在亡国之痛中藉由回归传统经典,从事新的研究工作。他们注意到原属于道教的思想学说阑入儒学,尤其集中于易学之中,兹事体大,必须将儒道之间的界线划分清楚。此即本文所称“儒道之辨”。胡渭《易图明辨》一直被视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最能穷溯本末的一部易学著作。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易图明辨》写作背景、胡渭生平及其进入儒道之辨论辩的历程;2.分析《易图明辨》的整体撰著方法;3.分析《易图明辨》对易图源流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分判;4.分析“儒道之辨”中“破”、“立”及“补”三个历程,以见《易图明辨》一书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结论认为,在“儒道之辨”的第一阶段,学者直接攻击北宋以降的易图之学,着意于“破”而非“立”;胡渭《易图明辨》标识了第二个阶段,为历代易图种种相关的学说寻觅其各自的源流归属,在这基础上再行评价,亦即重在“立”而非“破”。第一、第二阶段所未解决的关于朱子易图思想的问题,历经王懋及纪昀等学者的辨正,重在补充,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