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是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相似文献   
222.
李良 《中国道教》2011,(3):54-58
《穹窿山志》全书共六卷,前四卷为杂录、序记、疏引等作,后二卷为纪游览题赠之诗,从内容上讲是道教宫观方志书,另有大量山水、人物版书,是道教宫观志书中极少见的。《穹窿山志》于康熙初年付梓刻印,流传于世,为研究上真观的由来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穹窿山  相似文献   
223.
公平与正义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些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源头,又是我们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本文着力于先秦儒道两家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24.
李锦全 《现代哲学》2006,(4):128-132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25.
真月 《法音》2005,(11):6-11
(2005年10月24日)一、讨论的背景与前提我们生活在所谓“世界化(全球化)”时代中,世界化可以说是通过地球这个空间概念融合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天文或宇宙观点看待地球这个行星,并表示在这个行星内展开的各种状况特征,强调了一种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单位的认识。过去,我们将该地球称之为世界,为了将在此生存的所有人与生态系中的其它动物区分,把它称之为人类。“人类的发展”是指,超越特定地区种族或文化界限的地球上所有人共同的较为正确的成就。当前的人类正经历着对可持续发展持怀疑态度以及担心人性丧失等价值…  相似文献   
226.
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并比较了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的思想方法、模型结构及各自的特点性能等。LLTM是一个较早的认知诊断模型,它实现了认知与测量的结合;规则空间模型实现了对认知结构的诊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Q矩阵理论;统一模型与融合模型是同一类模型:两者均沿用了规则空间模型的Q矩阵方法,但克服了规则空间模型中的一些不足;融合模型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初创立的一个很成功的认知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227.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28.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229.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30.
黎晓丹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5,47(5):702-710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 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 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对身体主体性的生动凸显, 以及从“身-心-世界”三者互为交涉的层次上所建构的特有的认知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具身认知观的日益关注, 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视角开展的具身认知研究可在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同时促进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