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澜(1872—1955)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他整个一生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虽有某些变化,但他思想观念上却有着一种主导性和连续性,支配了他的言论行动。这就不能不从他的哲学思想上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52.
“止观并重”、“定慧双修”,被天台宗智者大师喻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而在现实中,往往是一部分人侧重于理论文字,另一部分人专注于信仰修持,真正能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发明者,实属凤毛麟角。我们认为,修持不可或缺,但一定要有理论的指导,所谓“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是坦诚的真理。三藏如海,虽尽形寿只能做一瓢饮,但总比望洋兴叹或缘木求鱼向真理靠得近一些。能知此,亦得智。  相似文献   
53.
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五子中 ,邵雍较为独特 ,他儒道兼综 ,学际天人 ,建构易学思想体系 ,利用易之体用关系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 ,在人性问题上也力图融合儒道两家 ,并提出观物思想将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融为一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他找到一个联结天与人的可靠纽带 :心。天人统一于一心 ,从而成功地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天道问题贯通起来 ,完成儒家的人学本体论与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统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即通过个体之心的自我超越 ,实现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统一 ,进入形而上的本体境界 ,又通过推“诚”落实于现实人生层面 ,体现为身心和谐的“安乐境界  相似文献   
54.
黎晓丹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5,47(5):702-710
身心合一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观念。身是以“气”为根基, 并通过“修身-修心”与“修心-修身”可至天人合一的身体。本文选取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 融合现象学视角来诠释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对身体主体性的生动凸显, 以及从“身-心-世界”三者互为交涉的层次上所建构的特有的认知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具身认知观的日益关注, 结合中国古代思想视角开展的具身认知研究可在促进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同时促进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55.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56.
"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继承,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57.
段正元是一位民间大儒,曾办道德学社,民间讲学,传承儒道,弘扬儒教.他认为道是宇宙本源、本体,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成;道是本根,教是枝叶;道是源,教是流;道为体,教为用.教虽万殊,一以贯之,回归大道,这是解决因多元宗教竞争而导致人类的各种灾难的唯一途径.儒道是修齐治平的人道,儒道的发用和落实就是孔教或儒教.孔子集万教之大成,儒为万教之先声.孔教注重实行实践,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代价值,对当今儒教复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8.
公平与正义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些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源头,又是我们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本文着力于先秦儒道两家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9.
汉末社会民生凋敝、世风日下,天命谶纬、神学目的论等思想使儒学经学掺入了谶纬化、巫术化的杂质,道家对儒家在思想内涵上的互补功用凸显出来,儒道互补蔚然成风。《易传》作为儒道交融的重要经典其中开放性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受到社会批判思想家的汲取和借鉴。仲长统深受《易传》中自然哲学思想浸染和启示,"心驰于世务,思锐于人事",主张"所贵乎用天之道""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将治乱周复视作天道大数,对天道、人事多有阐发,并立足时局,以其特有的批判精神犀利地鞭挞了社会弊端,对汉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作了深入批驳和历史性总结,提出了众多颇有裨益的改革主张,体现出杂糅儒道,重人贵天的思想倾向。通过散见于《后汉书·仲长统传》《群书治要》中收录的有关《昌言》的诸断篇残文、政论主张可以管窥仲长统思想中的易学因子。  相似文献   
60.
玄学究竟为附着于经学抑或与其对立,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魏晋时期,经学与玄学之间的边界是"内在性"的而非"外在性"的,其界限是"流动"的而非"停滞"的,显现儒道两家在思想上具有"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之特点,两者的差异性最后统一在广义的"经学"中,因此,玄学是经学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儒道两家在魏晋时期的"对立"和"界限"本身就是内在于经学之中的,两者的人为隔离在此时被打破,并重新被融合与汇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