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儒道人生哲学》是邵汉明研究员在早年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增扩、改写而成的,初版于1992年,2011年由长春出版社修订再版。《儒道人生哲学》主要对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五家的人生哲学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深微的含义,并指出偏失之处。张岱年先生评价该书"可谓窥见精  相似文献   
32.
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个"美"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为贴切。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魅力绵延数千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33.
马一浮的心性论体系在现代新儒学中颇具特色。他不仅视心性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心兼理气、统性情"的逻辑架构,而且标举作为心性本具之理的六艺,通过对宋明心性论的整合与扬弃,体现了新儒学的心性义理精神。  相似文献   
34.
2009年5月30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岱年哲学研究会协办的"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达园宾馆举行,来自国内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围绕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及文化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与生命,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5.
普正 《法音》2001,(1):38-43
佛教在韩国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昌盛。佛教文化已成为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文物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源自佛教。受中国儒道文化的影响,韩国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特别珍惜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韩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比较高,这要归功于教育。韩国人很重视教育,仅四千多万人日的小国家,就有二百多所大学,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大多数是由宗教界创办的。佛教界创办的大学主要有东国大学(曹溪宗)、威德大学(真觉宗)、僧伽大学(曹溪宗)、金刚大学(天台宗)等。笔者拟重点介绍一下韩国的佛教大学,目的是希望…  相似文献   
36.
福建南少林寺问题,经过约十年的研究和论争,以批准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各自修建或复建少林寺而暂告一个段落,研究热潮亦已渐渐降温。笔者与蒋维锬先生一直较关注这个课题,蒋先生手辑有三厚册《福建南少林研究资料》,搜罗有关福建南少林各种资料甚全。南少林论争的焦点在于史证,现笔者就以蒋的资料集及自己搜集的补充资  相似文献   
37.
本文指出,早期易学史不是某个学派的一元传承史,而是多学派的多元发展史;不是单纯的殊途同归史,而是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的“双相”史;它甚至也不单纯是儒、道两条互不交错的“平行线”的发展史,而是更多学派及“亚学派”互斥又互渗、多条线索交织、呈现某种“网络化”图景的历史。我们应把“同时性分析”和“历时性分析”结合起来。“要”是道家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论原则,儒家“博而寡要”,道家“秉要执本”。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帛书《易传》和通行本《易传》对“要”这个概念的不同使用,对早期易学史中的儒道分野及儒道互渗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8.
正道教养生方术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但多而不乱,多中有一,它们又有一些共同遵循的炼养原则:一是养神与养形相结合,以达至形神俱济、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中和"的养生原则,先秦儒道两家都讲"中和"思想,并把"中和"原则当作宇宙万物的法则;三是养生与修德相结合的思想,即要把炼养生命与修养  相似文献   
39.
杨仁山被称为佛教改革的先行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旁通儒道的方式,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创办金陵刻经处和精舍学堂,培养佛教人才,开创了正规佛教教育的先河;三是解行合一的佛教观,在佛理上和修行实践上为后世留下典范;四是编纂三字经,对于佛教文化在社会大众及信徒中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传统养生萌芽于商周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充实和完善 ,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养生之义在于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 ,通过祛病防疾、修身养生 ,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在诸多的养生内容中 ,传统运动养生亦形成了以动静观为核心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1 形神兼养为传统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1.1 神为形之主 ,养生首重养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 ,在人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调控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 ,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 ,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