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在道教发展的不同时期,神仙具有不同的面貌,修炼成仙的途径也各不相同。相传唐时司马承祯所撰《天隐子》提供了神仙修炼的简易法门,在道教神仙学说及修炼方式中,颇具特色,可谓“易简而修炼之理得”。一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自号白云子、赤城居士,卒谥贞一先生。出家于嵩山,师事潘师正,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主要著作有《修真精义论》、《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坐忘论》等。《天隐子》一书虽署名为司马承祯,但从宋朝时就有人怀疑此文非司马承祯所撰。但从序文看,此篇为唐时著作,且其义理为司马承祯所认同则是不争之事实。本文无…  相似文献   
922.
灵魂不朽是宗教非常重要的观念,与此观念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关于轮回的学说,在伊斯兰教思想史上,伊朗的思想家毛拉·萨德拉对轮回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以"本质性运动"为基础的灵魂学说否定轮回观念,主张灵魂返回说。  相似文献   
923.
从仁礼交互的论域考察早期儒家“群”“己”观的生成价值及其道德意蕴,有其独特价 值。基于区分存有论基础上的以及行为实践意义的“己”之一体两面,作为主体自 我认识之个体的“己”以及通过他者而认识的“己”,都与“仁”的应然性价值直接相 关;“群”作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经由与仁之价值的内在关联,可以激发出人与世 界的意义内涵;以“礼”作为通达己之内外的重要通道,可以表征群的共同体与个体自我 价值的统一。在上述考察基础之上,儒家群己观念的传统畛域及其价值边界可以得到阐 释。  相似文献   
924.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925.
中国审美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一种与天地亲和的生命文化,儒家传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肯定天人之间所具有本体论的一致性,因此儒家不从信仰出发来解释生命的伟大德行,而是从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来观照道德的本源。儒家作为生命的实践者,凭借其内在的生命力量,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直观感悟、直觉体悟,以达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这一过程既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更是道德主体通过一种外在践履工夫的求证。  相似文献   
926.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大背景下,为应对因"西化"引发的道德和认同危机,新加坡政府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旨在以儒家思想重新唤起社会的道德伦理,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在学校里当成道德科目教材的国家,新加坡汲取儒家思想精华作为道德教育资源的具体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根据研究主题及关注重点的不同,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对学界关于"儒家伦理"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力图在探寻新加坡道德教育规律的同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27.
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体不足,当前活体买卖器官颇为盛行.有人认为器官和组织是个人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和器官拥有自主支配和控制权,他人不得干涉.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儒家思想与西方几种哲学派别关于"人"、"人的本性"等基本问题的异同,力图阐明人体及部分器官不能等同于手表、衣服等私人财产,在当今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和中国当前的伦理规则、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928.
周琍 《中国道教》2004,(2):14-17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在书中的二十六章中出现过,总次数为三十一次。在总共八十一章“五千言”的《老子》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也可略知“圣人”所指的角色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了。所以试着对老子的“圣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也不失为一条深入理解老子精神实质的道路。一、最高的智慧化身老于虽不自称是圣人,圣人好像是历史上的人君,或道家的理想人物。但在七十章中对圣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可看出圣人实是隐指老子自己,为老…  相似文献   
929.
"孝"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的产物,但它产生、形成的语义基础却是本于高级动物的"动物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它所体现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人际秩序,因此,它又是人类社会延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伦理定律.我们从<尚书·虞书>的相关记载中看到,原始社会晚期华夏人类已经把以"孝"为中心的人际伦序作了规定性的界说——"孝...  相似文献   
930.
儒家孝道与仁义礼智四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仁是孝悌的本体根据,孝悌是行仁的工夫起点,克尽孝道不能违反普遍的礼法规范和社会公义,以义事亲的大孝观念要求道德主体具备健全的是非判断的智慧。孝与仁、义、礼、智的内在统一表明,理解并提倡正确的孝道观念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而且有助于仁爱之情的培养以及社会公德和正义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