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陈乔见 《现代哲学》2011,(6):103-107
公私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从公私的实然义,即君国与社会及个人的层面考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更能得其实。儒家尊重个体权益,肯定个体正当权利之于国家霸权利益的优先性,为士农工商等私人谋求利益乃国家之根本目的和责任。儒家也承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但需给予限制,以免损害到私人利益,赋税是调节公私利益的杠杆。概言之,若从公私利益关系看,儒家倡导公私互动、公私共谋的公私利益观,并不主张惯常所认为的"崇公抑私"、"以公灭私"、"大公无私"等观念。  相似文献   
122.
早期儒家的著述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心理内容,其中尤以道德情感心理内容具有突出的以教化民作用。比如“爱”的核心为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一重要的情感心理范畴是增进人与入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忧患意识与和乐精神也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忧患意识是一种凛然的民族大义,是古往今来一切仁人志士所具有的主体意识,是儒学体验性...  相似文献   
123.
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作为两种不同的伦理文化类型,其本质差异典型地彰显着伦理的世俗性和神圣性的一体两面,体现了中西伦理思想的各自特色。从学理上对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进行比较研究,既是厘清两者所代表的中西伦理文化特征的需要,也能为当今中国的道德建设带来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4.
杀生(killing)是指行为者有意识地从事夺去生命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生命,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指包括动物在内的高级生物的生命。有关杀生的论域甚广,它既包括诸如战争、堕胎、自杀、安乐死、死刑等针对人类的行为,也包括渔猎、养殖肉食动物等针对动物的现象。本文所讨论的是这个庞大  相似文献   
125.
非乐是墨子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在反对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工具作用的斗争中产生的。墨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谴责贵族奢侈的音乐享乐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墨子对音乐的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更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现实生活中人民对音乐的需要,以及他们在音乐发展上的创造与贡献。墨子的非乐,是其节用原则的应用,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当代生态哲学的道德共同体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意义,从当代生态哲学的角度给予了新的确证(justifications)。儒家的道德共同体以仁为核心或纽带,其范围包括天地万物。仁的基本含义是爱,孟子把仁推广到爱物,董仲舒提出爱民,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郑玄提出仁为爱人以及物。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明确地把仁提升为全德之名,又把天地的生生德性作为天地之仁、天地生物之心。仁作为生生之德,成为宇宙的合目的性。理学家又说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样,天地的生生之德、仁、人心就被统一起来,仁从而获得了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的本体意义。仁还是一种感通的道德情感,大程、阳明等主张通过感通与恻隐更为主动地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些解释既有丰富的生态功夫论的内涵,也有丰富的生态境界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7.
叶飞 《道德与文明》2011,(1):95-102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服从和顺从,但同时也包含着主体性的道德意蕴。尤其是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是比较突出的。先秦儒家倡导道德的自主修养,强调道德行为选择的自为自主,主张使自我成为道德意志的主宰者,赋予道德主体在道德低线与道德高线之间选择的权利。这些都可以视作是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中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蕴。虽然它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精神存在差异,但是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挖掘。  相似文献   
128.
传统社会中,儒学与民间信仰经常处于互动过程中,其间儒家知识分子因其社会地位、影响甚至个人经历兴趣等,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如确定民间信仰的边际、参与利用民间信仰并引导改造民间信仰等。儒家知识分子对民间信仰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民间信仰的内涵、形态及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9.
杨豹 《道德与文明》2011,(4):160-160
最近,龚群教授著的《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出版了。此书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30.
自主与有利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原则,均可得到道德原则的辩护.然而,基于自主与有利冲突的必然性,西方解决冲突的“自主模式”、“基于信任的有利”模式均存在不足,决定了我国生命伦理实践必须保持二者的张力.儒家生命伦理学中“仁爱”、“经权”与“家庭”是儒家生命伦理学的重要特色,分别为二者张力的可能提供了德性基础、实践条件与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