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8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41.
先秦儒家运用工艺技术事例论证治国之道,肯定工匠技术活动的社会价值,提倡发展技术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强调技术活动遵循规范的重要性,主张技术产品以功利实用为上,反对"奇技淫巧"之作,这些思想认识和基本主张对于促进古代工匠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2.
孔子的国家观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过渡,但这一过渡并未彻底完成;第二,主张君主是治国之本和国家政治的轴心和枢纽;第三,主张等级君主制,下级君主服从上级君主,从而构成一种等级化的国家结构。总的看,孔子的国家观是为改良的等级君主制度服务的,是从等级君主制到集权君主制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843.
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私德",而且是治国理政的"公德"。其中所包含的"正己正人"的恭敬思想、"为政以德"的宽政思想、"取信于民"的守信思想、"敏则有功"的勤政思想、"因民所利"的惠民思想,对于当代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44.
仁性即是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仁性有两个来源:一是生长倾向,二是伦理心境。这两个来源的性质不同:生长倾向来自天生,是人的自然属性;伦理心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生长倾向是仁性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它,没有办法说明伦理心境以什么为根基的问题,更无法证明成德成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伦理心境是仁性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研究的枢纽。失去这个枢纽,既无法划分人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也无法解释生长倾向在发展过程中何以能够成为道德的根据,更无法回答同样是人,但其仁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何以会有不同表现等一系列问题。生长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一定会发展为伦理心境,伦理心境也一定要建立在生长倾向的基础上。二者只是一本,不是二本。无论是生长倾向还是伦理心境都具有先在性,正是这种先在性保证了仁性可以成为道德的根据。在这一根据中没有恶的位置,恶只是善的缺乏。  相似文献   
845.
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儒、佛思想主旨决定了心性论必然成为两者成就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 儒、佛心性论内涵的差异又为双方互动互补提供了可能,而儒、佛心性论内涵的局限又决定了两者 互动互补成为了各自思想发展的需要。文章强调儒、佛在互相碰撞、冲突、贯通、融会的过程中,在 心性思想上寻觅到了主要契合点,并着重论述儒、佛在心性论上互动互补的四个基本内容:推动 儒、佛的学术思想重心分别向性命之学或佛性论转轨;促进佛家突出自心的地位、作用和儒家确立 心性本体论;广泛地调整、补充、丰富两者心性论思想的内涵,增添了新鲜内容;彼此互相吸取容摄 对方的心性修养方式方法。最后,儒、佛心性论在历史上一度共同成为人文思想的基石,并在伦理 道德和人格培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6.
张涛 《现代哲学》2022,(2):131-139
《吕氏春秋·士容论》载有一段田骈的故实,表明稷下道法家在礼容问题上对儒家持批评态度。相关传世文献以及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显示,稷下道法家与儒家分享相同的身体知识,都很重视身体仪容的礼法规范,并认为内心对礼容的展现具有决定意义,也都强调礼容应落实于现实政治之中,拥有共同的理论模式。但双方对具体礼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更因同质化的政治指向,两家均意图在现实政治中有所施展,使得相互批评不可避免。现实中出现的儒家后学偏离本学派礼容思想、趋于极端的行为,更给同样重视礼容的其他学派留下了攻击儒家礼容的口实。  相似文献   
847.
东汉时期,以经注律之风大兴,经学开始渗透入法学领域,法学受到经学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有以律注经之现象发生并盛行。所谓以律注经,即援引汉代律令制度来解释儒家经书大义,何休即其代表人物之一,而其所注《公羊传》则为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汉代社会历来经律并重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经注律与以律注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两者分别推动了法律儒家化与经义法律化的进程,并共同促进了经律融合。  相似文献   
848.
2011年6月1日,江苏省伦理学会2010-2011年年会暨‘环境伦理与低碳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131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96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849.
为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概念,狄百瑞提出儒家"人格主义"一说,来阐发儒家之于个人、社群和国家的自由主义精神。狄氏认为,儒家自由主义精神昭显于孔子仁学一期,经宋明新儒家发展为由本心而发的道德实践,形成了一套关于个人自我养成(为己之学)、社群自治(修己治人)的理论表达范式和实践经验,与西方"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相比具有一定优异性。再者,中国古代虽没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国家,但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公民意识,东亚社会现代化的成功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儒家政治文明构想及其现代价值。因此,在狄百瑞看来,儒家自由主义精神贯穿于为己之学、修己治人与政治文明之中,具有一整套异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洽方案。  相似文献   
8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