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6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517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本研究从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两方面探讨酸味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1探讨味觉偏好标签对创造性人格判断的影响。研究2和研究3探讨个体自身的酸味偏好程度及饮用酸味饮品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结果发现:(1)被贴上酸味偏好标签的人被认为冒险特质和创造性人格特质更高;(2)酸味偏好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冒险倾向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饮用酸味饮品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结果表明酸味与创造力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3.
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儒家文明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明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一种自觉及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儒家文明是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古代中华文明。它不但有其民族性、时代性,还有其主体性。无论就其现实层面、理想追求还是价值观念,它都是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明类型与文化系统。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建构现代中华文明体系,既要继承儒家传统,又要超越儒家传统,从而保证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与时代更新。儒家文明在现代化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而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对世界文明的未来亦将做出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所倡之中庸,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折中主义、老好主义和保守主义。实际上,它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充满科学理性的正确思想方法。儒家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提出的贯彻中庸精神的主张和要求,对小至待人处事,协调人际关系,大至治国安邦,实现全社会的和谐,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因事取中、因时求中、权变得中、礼义达中、以节致中,则是掌握运用中庸的基本要领。对于中庸在追求目标至善、手段至当、效果至佳的同时所反映出的局限性,也是今人在借鉴利用时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996.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霞 《道德与文明》2000,(5):45-47,58
儒家文化中蕴含着迥异于西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 ,它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97.
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言,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的情感方式,注重在审美追求中重视情的作用,在社会控制上注重情的软约束,但当情施之于道德领域时,就成了“以理灭情”的  相似文献   
998.
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见”矛盾历来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对于此现象的探讨,用得最多的是绘画遮挡关系的模型。该文主要介绍关于幼儿物体遮挡的绘画及幼儿绘画认知发展的研究,归纳出关于幼儿把遮挡关系绘画成“分离”的三种原因,同时对幼儿画中的“知”,“见”矛盾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99.
最近,某铁路分局召开的冬运工作会议上,局长、党委书记在会议伊始。便颁布了一个“三不许”的“会议禁令”。一是与会者汇报工作时不许念现在的文字材料,一律讲“普通话”;二是汇报中不许说官话套话空话;三是每人的汇报时间不许超过十五分钟,否则“两牌”(黄、红)伺候”。结果,往年需用一天多时间的会议,这次仅用半天时间便结束“战斗”。  相似文献   
1000.
无效治疗的概念与道德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代教学治疗的有效、无效的争论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随之而引发对医患关系、资源分配、医患对话、自主、知情同意、家长主义等问题的大讨论。现重点对无效治疗判断的四个基本方面进行探讨:(1)建立在医学科学的基础上;(2)价值的判断和有效性的预测;(3)无用与有益的边界区域问题;(4)生理、心理的经济的负担。并就谁来决定和判断无效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