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8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威尔豪森在其《以色列史绪论》中提出著名的来源批判理论。本文论述了这一诠释方法提出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也探讨了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及其对以色列史的重构,评述了威尔豪森之来源批判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圣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52.
张琴 《哲学研究》2012,(6):42-47
<正>宋代理学的整体建构,旨在以先秦儒学去解构佛教的教义系统并重建原始儒学。在以儒学为本位的思想重建之中,理学家汲取并融入佛教的义理系统,以拓展儒学所固有的意义限阈,便为题中应有之义。心性之学成为理学话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实与理学的这一根本旨趣密切相联。经过北宋五子,到两宋之交,儒学已经在某种新颖的诠释理念与诠释框架之下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具有  相似文献   
653.
黄玉顺 《现代哲学》2012,(1):116-122
把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是因为“生活儒学”说的并不是将现成既有的儒学“生活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而是说在重建儒学即建构儒学的一种当代思想理论形态时,在观念系统中将“生活”视为大本大源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存在并不是存在者的存在,更不是存在者;一切存在者皆由存在所生成,即是由生活所生成.  相似文献   
654.
近代共识的中医属性是以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为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以治疗慢性病和调理平衡为特点.但对医史的重温,却见中医曾经遏制烈性病的传播、曾经有过启迪性的医学发现,更有近年因发现抗疟药青蒿素使中医得到医学界褒奖.中医属性与这些史实的矛盾提示中医遗产不限于其理论体系,需重新审视中医并调整中医的挖掘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55.
元初硕儒许衡的理学思想及其人格气质对韩国16世纪儒学大师曹南冥发生过重大影响。从南冥的心路历程看,其最大的影响在于他改变了南冥的人生之路,由早年的消沉而转向积极,由“傲物为高”、“有遗世之象”,转为“学道”、“为己”之人,后步入圣域,终成一家之学。同时,许衡还影响到南冥的思想特征的形成和人格气质的锻铸。由此,亦可从一个侧面窥测元代理学对韩国学术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56.
郭武 《中国道教》2006,5(2):21-23
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第五祖,乃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其生平事迹、思想学说,学术界已多有讨论,笔者亦尝细论之①。然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学界诸家以往在谈论白玉蟾时,皆未曾关注他在净明道兴起地———江西西山的活动,并忽视了其对净明道的影响。下面,试就白玉蟾在西山的活动及其对净明道的影响作一介绍,以补人们认识之罅漏。白玉蟾一生云游天下,据其《云游歌》言,他的足迹曾广达“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到过的地方有武夷山、龙虎山、阁皂山、天台山、罗浮山、青城山、霍童山、北邙山等等。其中,亦包括净明道的兴…  相似文献   
657.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58.
林桂榛 《现代哲学》2012,(6):106-111
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性朴"、"性恶"两命题完全不相兼容;荀子《性恶》篇之"性恶"系"性不善"之讹,约讹于西汉刘向时代。荀子驳孟子"性善"说并建构起"材—性—伪—积"的性朴说,其理论结构是:材是性的基础,性是材的机能,性即材的性能,材朴则性朴,人为则习积,"材—性"关系若"结构—功能"关系。原始材性若天赋,后天之"伪"(人为)基于原始材性且后天成善、恶之习性或德性皆是可能。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形神并生的"血气心知","血气心知"下生命皆趋利,朴性乃可化,故治世须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朴说是荀子学说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对思孟派人性论的拨正与对孔子"性近习远"人性论的正确绍继与发展,为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人性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59.
孔子与孟子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而对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重视不够,在实际政治中的可操作性不强,从而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但救世济民这种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理念,必然要求后来的儒者强化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荀子“法后王”就是对儒学发展要求的一个切实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王”毫无疑义地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春秋战国这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荀子探索出了儒学与政治的契合点,并由此开辟了通向政治实践的巷道。  相似文献   
660.
程若昕 《周易研究》2020,(5):22-26+64
《四库提要》所谓"两派六宗",是指易学史上存在不同的解《易》思路与解《易》宗旨,而非分门别派。长久以来,学界对"史事宗""史事易""以史证《易》"等概念缺乏明确界定,以致"史事易"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概言之,"以史证《易》"是一种解《易》方法,见于《易传》和郑玄、干宝、程颐等人的著作,并不仅限于"史事易"。"史事易"的本质特征也不在于使用"以史证《易》"的方法,而在于其解《易》宗旨。观李光、杨万里著作可见,"史事易"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讲述史事、认识历史,而是要透过史事探求贯通天人的大中至正之道,进而关切现实、针砭时弊。这才是"史事易"有别于其它义理易学的核心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