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五台山研究》2010,(2):41-41
<正>~~  相似文献   
22.
《思维与智慧》2014,(1):I0001-I0002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相似文献   
23.
寺庙拾趣     
喇嘛的名片在曲德寺,旦增喇嘛对我们的到来极为欣喜,换了新袈裟和我们合影留念。正手忙脚乱之际,同行的两位女记者飘然而至。我把她们拉到旦增喇嘛身旁,呼喊着让按快门,谁料旦增喇嘛视若无睹,抽身而退。我正不解之时。  相似文献   
24.
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相似文献   
25.
《世界宗教文化》2023,(2):188-188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6.
宋代度僧,承袭唐、五代旧制,历经了由注重培养僧尼素质到重视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转型。从形式上看,主要采取试经、恩度和进纳三种方式,其中试经为正途,恩度为特殊荣宠,进纳为用钱买牒;从特点上看,呈现出了完善差官制度、规范应试程序、严明考试资格的特质;从影响上看,宋代度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为宋以降佛教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如是,宋代度僧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周备的僧籍管理轨制,既揭示了宋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政策,又对研究宋史和中国佛教史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27.
正离上地不远的龙泉寺在IT圈里名声响亮,这座被戏称为"最强科研实力"的寺庙以吸引高学历出家人著称,其高学历班底多次引起媒体关注。今年六一,这座寺庙又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龙泉寺动漫制作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创作的面人动画片《贤二的故事》在上地大厦等处播出。当天该片媒体见面会在万豪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28.
程平源 《学海》2007,(5):93-97
僧肇之学向来被认为承袭了龙树中观思想的精髓,是对玄佛合流思想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的开端.在探询僧肇"圣心"、"即体即用"学说之后,笔者认为僧肇以其心学立场对大乘般若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僧肇之学开始了一种有异于印度大乘空宗思想原意的中国化的佛教,其心学圣人论,将缘起性空的中观学说转化成了主体性本体论,为以后的涅?佛性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9.
周敦颐认为,人的性命有本然与实然两个层面。在本然层面,人人皆直承终极大宇宙根基根据之诚而来,拥有纯粹至善的性命本然;在实然层面,人因禀受气质的差异而具有了不同的人性。前者是人成就圣人的充足资源,后者的障蔽可以超越。成圣成贤不仅可能,而且应当。为此,人应尊道贵德,作无欲主静和思的德性涵养修为工夫。周敦颐以此推出了其人性论与德性修养理路,初步构设出了一个以性命心性论为根基的、贯通天人的思想系统,为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厚重基石。  相似文献   
30.
屈丽蕊 《法音》2021,(4):45-52
山居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创作范畴,可以分为文人山居诗和僧人山居诗两类。文人山居诗多用于抒发山水之乐、隐逸情怀;僧人山居诗则多用来表现山居修道的禅悦体验,传达苦空无常的佛教义理。僧人山居诗是随着僧俗交往的密切,在文人山居诗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自中唐以来,历代禅宗典籍中保存了大量以"山居"为题的作品,山居题材为僧诗所常见。到晚明,随着佛教的"短暂复兴"、居士文化的繁荣,僧人山居诗创作出现高潮。晚明"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都有大量诗作留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