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李纾 《心理学报》2005,37(4):427-433
应用广义“弱优势”(weak dominance)模型检验确定、不确定及风险状态下的选择反转现象。该模型将人们的二择一选择行为描述为一种搜寻一备择方案在主观上优越于另一备择方案的过程。即:在甲方案在某一维度上优越于乙方案,而乙方案在另一维度上优越于甲方案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弱优势”(weak dominance)原则达成决策,人们必须在一维度上将两者间较小的差异人为地“齐同”掉,而在另一维度上将“辨别”两者间较大的差异作为最终选择的依据。因此,在每次选择时,如果不认为最大的差异都是来自同一维度,就会导致选择反转。此项研究设计了一“匹配”任务,并借此检验,在不同的决策状态下,判断两备择方案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是否能预测人们的重复选择变异。总的测试-再测试结果支持“齐当别”选择方式的解释。其发现表明:重复选择之所以可能是一致的,并不是因为每次都认定被选中的备择方案具有最大值,而是因为每次选择都认定最大的差异来自一固定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2.
社交情境和消费情境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是社交电商的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相互转换在现有社交电商采纳行为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交-消费转换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研究不足。社交-消费转换是指用户从社交情境到消费情境的转换过程。基于边界理论, 从社群和用户两方面系统分析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因素与促进机制, 有望构建体现社交电商专属特性的新理论, 帮助人们更加完整地理解社交电商采纳行为, 并为促进社交-消费转换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1)社交电商中社交-消费转换的内涵与外延; (2)社群边界整合供给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 (3)用户边界分割偏好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的影响; (4)社群边界定制氛围对整合型社交边界与社交-消费转换关系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3.
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公平的偏好,即人们在追求个人收益时也会关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电生理技术对公平偏好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从脑电、皮肤电、心电等方面梳理公平偏好的电生理机制。脑电的研究发现,公平偏好相关的脑电主要涉及反馈相关负波和P300;皮肤电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在不公平分配情况下其皮肤电的激活水平更高;心率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公平分配,个体遭遇不公平分配时其心率降低。研究公平偏好电生理机制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公平偏好的产生根源与形成过程。未来可从公平偏好电生理的整合研究、公平偏好的脑成像与电生理的整合性探索,以及拓展公平偏好电生理的外部效度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4.
张昊天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393-2405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模糊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预先知道结果发生的概率,只能依赖主观判断而进行的决策。应激会影响模糊决策,但不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从模糊决策的认知成分入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本研究从学习反馈、奖赏敏感性和风险偏好三个方面梳理了现有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文献,发现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激导致反馈受阻、重赏轻罚、增加冒险三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应激类型和强度对模糊决策的不同影响,同时进一步拓展应激状态下模糊决策中认知与情绪的交互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66.
公平规范执行代指人们自愿损耗利益来惩罚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意愿和行为, 被视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及维持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知觉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身份上的价值与情绪, 直接影响着群际互动中人们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基于多种资产分配任务, 国内外学者发现公平规范执行中群体偏见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人们有时更愿意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为内群体偏爱现象(the in-group favoritism, IGF), 有时又更愿意拒绝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出黑羊效应(the black sheep effect, BSE)。当前, 纯粹偏好理论和规范聚焦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上述两种相悖的现象。未来研究应侧重从多种视角揭示公平规范执行偏见的边界条件, 比较多种线索操纵所致偏见的差异性, 促进两种理论的融合与补充, 并增强其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7.
尹天子 《心理科学》2020,(3):733-739
礼物赠予是由于不同的事件和动机,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中赠予者和接收者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交换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但是诸多研究表明,非亲密关系(非恋爱关系和夫妻关系)的赠予者和接收者在礼物类型偏好、礼物价值偏好及双方关系结果的知觉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性。可以从赠予者-接收者的认知差异、动机差异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差异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礼物赠予策略。未来研究还可以从礼物成败的线索反馈、礼物选择的决策过程、采取更符合现实的研究方法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面对礼物偏好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8.
使用2-AFC任务,对汉语相似启动中的偏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联想相比,语义相似对产生启动更有帮助;相似启动中存在偏好效应,但偏好方向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9.
信任博弈范式测量信任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 社会偏好与风险偏好可能在范式变动中对投资信任水平产生影响, 降低信任博弈的内部效度。另一方面, 信任博弈与量表信任的相关水平较低, 这可能和态度与行为差异、测量类型差异以及测量范式的不足有关。虽然存在争议, 但总体而言, 信任博弈范式仍然是较为适宜的信任测量手段。未来信任博弈范式可在:验证信任博弈范式变动的科学性; 进一步澄清信任博弈范式与量表信任的低相关问题; 拓展信任博弈范式的测量维度以及提升信任博弈范式的生态效度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70.
吴真  孙影 《心理科学》2021,(3):682-690
职业决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心理距离作为个体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偏好?研究通过4个实验,采用2(心理距离:远、近)*2(性别:男、女)混合实验设计,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和性别对职业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在心理距离远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稳定、职业声望高的职业;在心理距离近的情境下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2)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近的情境下,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偏好选择薪资高、专业对口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