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对时间距离对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首先启动个体不同的时间自我知觉,然后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使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中止,以检验对价值偏好的影响。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当消极情绪词语和自我词语同时启动时,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回落到未激活前的基线水平,并使得远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可能自我差异或近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当前自我差异减弱,从而导致价值偏好不再随时间线索发生系统改变。研究最后讨论了这一发现对自我调节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认知逻辑技术结果背后的思想,着重强调其在方法论方面的一般想法。文章在公开宣告逻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重点考察了归约公理的意义,揭示了其本质是在基本语言中提前解析动态信息对认知产生的影响。文章以公共知识为例,说明了并非所有的逻辑算子都能找到归约公理,有时候我们需要丰富基本语言的表达力。而且,我们从如何给出一个逻辑的角度提出,动态认知逻辑实际上是在“动态化”认知逻辑,这种动态化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其他静态的逻辑系统中。我们以动态偏好逻辑为例,说明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梁明明  李晔  李薇娜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71-1781
制度正当化是指个体将现存社会安排合法化的心理过程。制度正当化的理论基础包括谬误意识、公正世界信念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制度正当化理论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以及怎样在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维护和支持现状, 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积极和消极后果。制度正当化受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制度正当化中“制度”的涵义, 加强制度正当化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以便更好地解释社会转变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34.
目前关于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在采用的任务、得到的发现及理论解释上均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且缺乏对此种现象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虽然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心理距离假设来解释相关结果, 但由于对心理距离的实验操纵过于简单, 难以形成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直接操纵心理距离比操纵决策者角色和社会距离对诱发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更有效; 决策者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本质、决策者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距离变化及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脑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5.
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为自己与不同他人决策时,其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但是当对后果严重性不同的事件进行决策时,上述结果也并不总是如此。为了探究在人身安全情境中决策者面对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任务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人际亲密度和决策所带来消极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操纵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结果发现决策者在后果严重任务中的决策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更冒险。这可能是由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不同所致。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引入决策责任这一变量,考察其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似文献   
36.
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 《心理科学》2008,31(3):605-608
通过考察上下意象图式隐喻的映射机制和形成机制,验证其向抽象概念的映射具有心理现实性.实验一中,学龄期儿童阅读与图式一致材料反应时,较阅读与图式不一致材料反应时短,说明上下意象图式存在于概念水平,并在即时阅读中被激活.实验二中,学龄前幼儿表现出物品摆放的上下方位偏好差异,表明幼儿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抽象概念与空间上下方位存在体验性联结.研究证明:部分抽象概念表征具有上下方位线索,人们借助上下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37.
李艾丽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6):1438-1440
关于选择偏好可变性的心理机制,新联结主义框架下的联结网络模型强调决策是动态的随机的过程.其中,多备择决策场理论强调由心理场距离决定水平抑制强度的线性关系,渗漏竞争累积模型强调主观价值评价过程中非线性的规避损失偏向.  相似文献   
38.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和《论辩篇》中提出了关于“偏好”的理论。本文从现代偏好逻辑的观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偏好理论,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强偏好”和“无差别偏好”等概念,提出了“强偏好的完全性”、“强偏好的不对称性”、“强偏好的换质位”以及“强偏好的合取扩展”等等原理。作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现代偏好逻辑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9.
元代疫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疫灾严重程度难以想象,为害甚重。据史实考察可以发现:元代疫灾虽是由自然界的破坏力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失调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但作用主体是有变化的,且时段划分比较明显。疫灾的时间分布密集,空间分布也较为平衡。元政府在防疫方面也有许多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40.
刘少英  葛列众  朱瑶 《心理科学》2006,29(3):733-734
本研究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岁幼儿进行6类常见线条的偏好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4岁幼儿线条偏好的顺序依次是:漩涡线、曲线、弧形线、波浪线、折线、直线;男生和女生对线条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4岁幼儿对不同方向的漩涡线的偏好有明显差异,对不同方向的直线、波浪线、折线、曲线和弧形线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