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禅定与神通     
释昭慧  柯春玉 《法音》2002,(6):18-23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禅定与神通”。说到禅定,许多原理是显密相通的;而特殊的法门,也很难用这么短的时间介绍出来,所以,以下只把这个题目作一个纲要性的介绍。禅定的原理首先讲禅定的原理。在佛经里,曾将禅定用“心一境性”来形容,所谓心一境性,就是把心约束在一处一境。一般人做事心猿意马,心力分散,因此把无穷大的潜力埋没掉了。禅定的功能,就是要把无穷大的潜力开发出来;开发潜力,则一定要先对治散乱心,不让它东攀西缘。所以禅定不是一起步就什么都不想,而是要把所想的集结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就能达到所谓“制心一…  相似文献   
72.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73.
杨玉辉 《宗教学研究》2007,20(1):105-108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佛教主张人是由一种身与心的统一体;而道教则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人生价值观上,佛教强调人生万般皆苦,惟有学佛修道,明心见性,方能摆脱世间的痛苦;道教则强调人终有一死,惟有学道修仙,才能不死成仙。在修行观上,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的修持,就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业;道教则强调人皆有道性,如果以外丹、内丹等养生修仙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相似文献   
74.
本文对印度佛教经论及中国汉藏佛学诸宗关于第八阿赖耶识性质的说法作了梳理,说明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慈恩宗、真言宗及藏传宁玛派、觉朗派等,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凡有妄、真、真妄和合三种看法,各有其经典依据,其中以真妄和合说较为合理,并对阿赖耶识在修行、开悟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认为见到阿赖耶识与否并不能作为见道、开悟的标准.  相似文献   
75.
随着传统购物中心发展日渐成熟,加之疫情之下人们消费半径缩短,社区商业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然而,社区商业尤其是社区消费者研究尚未进入主流营销学者、消费者行为学者的研究视野,社区消费者的特质并不清晰。基于此,本文深入挖掘了“社区”这一核心词,系统刻画了社区消费者六大特征,并重点围绕如何提升社区消费者地点依恋以及缓解社区消费者厌腻两大角度,提出了研究构想及理论建构。本文提出的10个命题将有助于推动社区消费者和社区商业理论研究开展,同时也将丰富地点依恋理论和消费者厌腻理论的应用场景,最终为解决社区商业营销实践中的困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6.
《中国天主教》2010,(3):49-49
教会4月1日纪念圣女玛利埃及(St Mary of Egypt)离开妓女行业,进入独居修行的奉献生活。  相似文献   
77.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78.
禅七,指禅僧以七日为期,闭关坐禅,参究心性,以期证悟。根据需要,从一个七乃至十个七不等。古制,丛林每年冬季打禅七共四十九天(七个七),至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圆满。  相似文献   
79.
赵菲 《法音》2007,(9):22-28
苦行及类似苦行的修行实践,是凸显于多数宗教中的独特共相。笔者对此题的兴趣,其一是来源于相信苦行如同冰山一角,向下挖掘,可以探见遵苦行为救赎的宗教,其教理主旨的概貌。因为,对于任一宗教来说,整部的教理无论玄奥芜杂至何种程度,最终总要落实于获救赎、得解脱的修行实践,而通过作为一  相似文献   
80.
耀恒 《佛教文化》2016,(1):72-77
“我现在就想静下心来,好好地做一些修行的事。因为我是一下子闯进了‘佛门’里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整天抱着书去看,去打坐。但是生命中没有苦难,没有困惑,对人生的真谛也没有真正地思考过。后来带领大家做了一些事情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发现还是应该好好地去看书、打坐、修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