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它们呈现出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2.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1]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理论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意识形态论[2],为马克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3.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4.
林旭光 《天风》2011,(12):52-52
在今天的讲台上,时常会听到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讲章,比如宣讲亚伯拉罕的超越、约瑟的虔诚、大卫的勇敢、保罗的忠心,等等;又如麻风病人的谦卑、百夫长的信心、浪子的悔改,等等;本来这是习以为常的事,也无可厚非。可是,仔细想想,把一段经文的重点放在宣扬人如何。而忽视把神的爱和心意告诉人。多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5.
本文以《辩中边论》、《大般若经》第二会卷488和《大智度论》为中心,对瑜伽行派和《般若经》以及中观派所说之十六空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并从四个方面对三者阐释的异同做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指出唯识学者对十六空的阐释侧重于有情能所的角度来说,对于空性、真如则侧重于有的角度加以诠释;而《般若经》和中观派则偏重于从一切法平等和空的角度来说。另外,本文还特别指出了龙树在其《大智度论》中也从有情妄执的角度来谈论空,对于第一义空也从肯定和真实有的角度加以阐释。由此可略窥唯识与中观在空义阐释上的会通与歧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6.
渊声 《天风》2011,(10):64-64
问:我是一个初信不久的信徒,牧师教导说读经是信徒灵命成长的粮食,不读经属灵生命就会枯萎。但每当我读经时就发现有好多问题和困惑,圣经实在好难懂,影响了我继续读下去的信心。请问,圣经读不懂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7.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于成人。不能成人,何以成佛?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  相似文献   
158.
从道德普遍性的角度看,群体选择进化理论构建的道德模型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两种模型——强道德实在论模型和理性逻辑推扩自然情感的模型——均不能解释道德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二,由新达尔文主义者弗兰斯.德.沃尔提出的、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道德"应该"的模式不能充分说明道德为什么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159.
杨豹 《道德与文明》2011,(4):160-160
最近,龚群教授著的《现代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出版了。此书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0.
What is the self? This is a problem which has been debating in the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there are four answers about the problem, namely, illusion theory, metaphysical theory, self real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ur theories, and discusses the reality and social nature of the self. The author thinks that:(1) the self has its biological basis and social nature; (2) the self’s reality is not opposite to it’s social nature, but is c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