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孟子>当中讲述了一个有关齐宣王的故事,人们过分地关注"以羊易牛"这件事,而忽视了对直接导致此事发生的"见牛"的分析,从而也就没有认识到"见"当中所蕴含的道德本性.在孟子看来,我一旦"见到"了某物,它就已经依赖、从属于我,我就对它的生死存亡负有了道德责任,更不忍心去加害于它.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恰恰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对一些伤害视而不见或见不到自己所加害的对象.  相似文献   
32.
天空上面是天空,路前面还有路。一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心里涌动着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其实人生就是我们乘着自己的心灵之舟,向一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地方划行的过程,而那一次一次奋力划桨所荡起的涟漪,就是我们的心灵故事。  相似文献   
33.
慧仁 《法音》2003,(12):9-19
印度唯识学是一个庞大而周密的佛学理论体系,其精奥之义理至今仍极具价值。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定要经过漫长而艰巨的理论发展与递进过程,其间往往会出现各种理论分歧。唯识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从浅到深,由粗至精,其内部亦有着许多思想分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传统认为的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之辩。汉地历来认为安慧论师为无相派的代表人物,陈那、护法论师属于有相唯识派,而玄奘法师所创唯识宗继承的是护法的有相理论。两家矛盾的核心是关于二分(见相分)的有无问题,无相派认为二分为遍计所执,故主无,而有相派…  相似文献   
34.
齐鲁两国实行不同的建国方针,齐国实行“因其俗,简其礼”即因袭沿用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而鲁国实行“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变革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两种迥然不同的建国方针,在葬俗中充分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齐国沿袭原土著莒国等东夷国,大量使用以人殉葬的葬俗。而曲阜鲁故城内,129座两周墓葬中,仅有一座墓中殉葬一人,证明鲁国基本上废除了殉葬陋俗。  相似文献   
35.
一、定义 所谓"迷信",指非理性、反科学、对个人与社会有直接危害的极端信仰,它以迷狂为特征,是巫术、宗教中有害成分的强化[1].迷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迷信是指不查事情的真伪而受迷惑,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其对象不限于鬼神,还包括迷信书本、古人等.狭义上的迷信是指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鬼怪等,即是通称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36.
丘处机将“心”分为道心与人心,将“性”分为道性与众生性,其心性关系即人心与道性的关系。其通过由“不动心”“虚心”到“无心”的炼心过程,最终达致“心空性见”之境界。其心性论深受宋代理学与佛教禅宗影响,但又保持了全真道自身的理论特色,充分体现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37.
劳里 《佛教文化》1995,(3):12-14
(续上期) 抽象与具象 在美术家面前谈这个题目,有点班门弄斧之感。不过我想说的只是个人通过学佛后对艺术的一点认识,也就不揣浅薄了。 我觉得就画来说都是“抽象”的。因为落到纸上的型象无论如何,也只是用线条。  相似文献   
38.
兰晔 《中国宗教》2022,(3):78-79
保生大帝信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清之际,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传入台湾。此后,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沿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如今,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39.
百丈怀海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上承马祖洪州宗风,又对后来的沩仰宗尤其是临济宗等宗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百丈怀海的禅学由于非常强调和推崇超越相对系缚的“去住自由”的绝对自由或绝对本体境界,因而同时主张在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的方法上,要透过“三句”来理解、处理和把握佛教教法和一切万法,最终形成了要求“心如虚空,不滞一法”的纵横自在、自由任运的禅风,并善以灵活多变的机用来接引学人.  相似文献   
40.
深切怀念刘品一大阿訇张玉庄今年是刘品一大阿訇诞辰一百周年,辞世归真五周年。在此之际,刘老家乡沧州的穆斯林父老兄弟姐妹,更加深切地怀念他老人家。刘品一大阿訇出生于沧州市伊斯兰教世家,自幼受宗教教育之熏陶,8岁即进入沧州北大寺攻读伊斯兰经书。他天赋聪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