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极了证境界、思维方式、菩提与道等三方面着手,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道二教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42.
鲁立智 《法音》2014,(6):40-46
教仪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仪式文辞大都具有浓郁的宗教特点及文学性,禅宗的丧仪文更是这类文辞的典范。禅林中,丧仪一般称为小事,虽名为小事,但其内容却不少,一般包括九种事,即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是禅林丧仪的主体,每一项都有与之相应的文辞。其中以秉炬之际的文辞最受僧俗的重视,代表了禅宗丧仪文的最高成就。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辞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43.
正新华网拉萨9月30日电(记者许万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等地开展为期近三个月的事和社会活动,期间,在扎什伦布寺主持和参加一系列宗教活动,前往萨迦寺、甘丹曲果林、恩贡寺等寺庙礼,为僧俗信众摸顶赐福,并前往农村、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地参观调研。班禅活所到之处,受到藏传教界和广大僧俗信众欢迎、敬  相似文献   
244.
学诚 《法音》2014,(11)
正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  相似文献   
245.
正如何论定原始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246.
正韩国、中国、日本三国的教代表团于历2558(2014)年11月18日至19日在韩国举办"第十七次中韩日教友好交流大会"。大会以"教思想的和平实践"为主题举行国际学术演讲会,是以各国的和平思想和实践事例为中心,彰显祖师大德智慧,确认实践和平共存重要性的盛会。今天,韩国、中国、日本的弟子在前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共同祈愿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247.
中国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道三教关系下中国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教仍然是"教"。  相似文献   
248.
潘平格从体与用、本体与工夫等基本用语和理气心性论、工夫修养论等基本理论方面对整个理学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批判,认为理学的这些用语和理论都是来源于道,而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的批判触及了儒道相互关联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纠正理学的空疏无用、虚玄放任的流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类比的结构表层,在具体内含方面则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说辨析。他批判理学的目的在于恢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传统,但只是指出了这一方向而已,并未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套新的儒学理论,这或许是他到后世湮没无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49.
石春让  赵亚茹 《法音》2021,(11):23-2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下简称《观经》)是一部重要的汉译大乘教经典,经中叙述了陀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子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进而成就道之言教。这部经一般被认为是"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但从现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知,该经的译者并非一人,而是由多名译者合作译出,其中还包括一位日本僧人灵仙法师。  相似文献   
250.
佛智与般若     
郭继民 《法音》2021,(8):59-61
一、门智慧深似海,用语言,可谓"无边无数无量"。然,若问询究竟何为智,尚须费些工夫。依个人陋见,欲言智,须明之本义。梵语""有觉悟、觉者之义,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三位一体,此言智之代称。《心经》所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汉译为觉悟、智、正智,大抵可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