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4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162.
正显然,生态或环境主义意识是当下教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它越来越成为未来教的一部分。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过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会欣然接受对此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在此必须承认在前现代教中几乎没有发现明确、理性且热切地阐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受  相似文献   
163.
兴国 《法音》2014,(6):51-52
正一、寺院历史千山兴国禅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千山之半山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142座汉传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现为济南市教协会所在地。千山,古称历山、舜山、舜耕山,相传古代虞舜曾躬耕于此,济南也因山名而称历下和历城。海拔285米,山势东西横列,陡峭壮丽,与大明湖、趵突泉共为济南三大名胜。隋唐时期,山东教昌盛,隋文帝杨坚为纪念其母(山东历城人)于隋开  相似文献   
164.
文化是什么? 教文化是什么? 中国教文化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点: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教特别是中国的教。这是一个大问题,困扰我有好几年了。 几年以前,我得到一个机缘,写了一本以“教文化”为名的小书。书出版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有述说人生困惑的。  相似文献   
165.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是什么?在何处?其实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166.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教一点不沾边,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167.
行策禅师是清初净土宗代表性人物,其净土思想带有鲜明的融合色彩和实践倾向,前者主要表现为禅台解净及儒会通,后者重点体现在净土三资粮观方面。以袾宏、智旭为参照,行策的禅净调和论出现了某种“洄流”现象。行策净土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依托莲社,精进七”理念,该理念反映出清初净土宗的宗派意识有进一步增强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8.
牟宗三是现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教的研究有着两次意义深远的转变,学最终在其思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早年受其师熊十力的影响开始对教有所涉猎,但更多偏重于知识性的了解,直至一次特殊的机缘方才对学用力。这一转折所引发的"悲情三昧"直接影响了牟氏哲学的整体进路。《性与般若》这部巨著则标志着牟氏学思想的成熟,其中肯定了天台圆教有一特殊的"教式的存有论"可以对法之存在等问题作出圆满的交代。这一"存有论转变"的意义在于,牟宗三最终认识到不必亦不可用儒家之体用义、创生义去衡量教,而应以"不以教为忌"的态度正视之。牟宗三跳出了拒斥老的窠臼,亦由此展现了新儒学之"新"的另一面向。  相似文献   
169.
宋明时期,儒士排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为历代所未有。如果说宋初的儒者排仍集中于种族、伦理、社会等层面,随后而来的理学家们则更进一层,从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伦理观等对教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明代的儒士则又对教表现出一种宽容性的排斥。体现出"一波三折"排层面的转变、"出入释教与入室操戈"排方法的运用与"三教合一和儒家绝对优势地位确立"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0.
"韩卢逐块"是一个源成语,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其定型经历了很长时期,早期多作"狂犬趁块"、"如狗逐块"等形式,"韩卢逐块"这个形式见于禅宗语录.亦可省作"逐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