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方东树晚年写作《向果微言》,延续了《汉学商兑》中对理学的反思,其立场也从辟转向了援入儒,通过重新整合与建构儒释的道统谱系,结合先秦以来儒家心性学说与《大乘起信论》《法华经》《坛经》等大乘教与中国化教经典义理,围绕“身心性命说”“知至可几”“言性异同”等论题和理学家辟观点,就“道”“法”“天”“心”“性”“理”等概念展开诠释与会通。方氏会通的有效性在于儒释虽各为独立的思想系统,在面向实践的伦理观念上也有不同价值取向,但两种思想体系融构、创新与并存的基础建立在彼此深厚的共生性之上。  相似文献   
102.
有元一代,由于蒙元王室的大力提倡与崇尚,教盛行,正是在教兴盛的氛围之中,刘基得以与丛林高僧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同乡之交、诗文之交、书画之交,还有因平定战事而结交.尽管刘基与众多方外高僧有契交,但止于赋诗唱酬、游山玩水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传统儒家的“以文会友”.令人吊诡的是,刘基始终不通理,也不能对教进行同情的理解.所以,只能站在儒家狭隘的道统立场之上,毫无章法地批评、排斥教.  相似文献   
103.
白光 《孔子研究》2012,(4):125-126
<正>二十世纪初,中日学者开始将儒道三教关系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事实,但是直至世纪之末,学术界才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深入地探讨三者的关系。洪修平《中国儒道三教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一书是其长期从事三教关系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  相似文献   
104.
7月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飞雁洞道社主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界水陆大醮法会"启坛仪式。仪式于上午10点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举行,首先由张继禹副会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汤伟奇主席、香港飞雁洞道社刘松飞住持上香礼拜,接着由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为金龙点睛,最后张继禹副会长、汤伟奇主席和刘松飞住持分别致辞。张继禹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四地道教界联合举办法会,有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传承,体现了道教贵德尊道、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宗教》2014,(7):6-7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6月18日在上海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旨讲话。她指出,文化的传承发展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将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广度深度,为世界各国开辟更广阔的互利共赢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6.
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成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相似文献   
107.
敦煌遗书中现存8篇《维摩诘经讲经文》,皆演绎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其中演绎《文殊问疾品》的共有两篇:罗振玉贞松堂藏本《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一卷)》及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号(新1445)《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本文从这两卷讲经文之间的关联、写作年代以及其尊崇文殊的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两卷讲经文内容大致相接,属于同一大部维摩诘讲经文内前后相接的两卷,产生于中唐时期.与原始经文相比,这两卷讲经文都呈现出尊崇文殊的特点,这与当时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盛行的文殊信仰有直接关系,记载文殊降诞时有“十般瑞相”之说的《文殊吉祥经》是其源头,它影响到维摩诘讲唱文学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08.
关系历来是探索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李音祚 《法音》2005,(12):20-27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现实适用于全人类。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全的正常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功能及各种尚未被发现、未被开发的心理潜能,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最为宝贵的自然禀赋(natural inheritance)。人们若能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这种自然禀赋,就有可能达到终极性的超越与解脱(emancipation)。这是自有人类以来,最令人鼓舞的、最重要、最伟大的发现。它的发现者是生活于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所谓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源于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以及生存环境等特定的领域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与之相应的心理习惯…  相似文献   
110.
今天我们同以弟子的身份会聚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举办的世界教论坛,正如大家所见,这是一次全世界教徒的盛会,所有不同宗派的教徒因释迦牟尼的神圣教诲而共聚一堂。这种包容所有教徒的集会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一百年前则是无法想象的。今天它实现了,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来认识这种现象。我将尽可能简明地追溯一下这一现象的发展史,并说明它对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意义。内部对话:共存与协作教自始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宗教,虽然教徒偶尔会对自己内部的不同宗派不太友好[1],但是它从未敌视过其他宗教。正如阿诺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