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62.
《法音》2014,(10)
正本人获悉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于今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陕西宝鸡举行,主题为"佛教与公益慈善",为此感到无比欣喜。这个盛会使我回忆起尼泊尔——这个佛陀诞生地,作为"世佛联"发起成员国,曾经有幸主办过第4届和第15届大会,并一直经由达摩达雅·萨巴参与这个组织的活动。佛陀的教导和佛教徒的生活基于和平、包容、慈悲和弟兄姐妹之情,这些来自2500年前的佛陀  相似文献   
63.
魏磊 《佛教文化》1995,(5):27-28
在净土诸经典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其“义理深邃,境相胜妙,一心妙观,理事圆融”的特质而见重。据《开元释教录》载,本经有两种译本,刘宋昙摩密多的译本已佚,目前流通的是刘宋畺良耶舍的译本。自古迄今,本经的注疏甚众,其中以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最为透辟(日僧法然上人依据四帖疏创设日本净土宗)。兹拟简介本经如下: 一。  相似文献   
64.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相似文献   
65.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66.
人类早期宗教在医学发展中起着特殊的载体的作用,医学被神化。仅以藏医为例,其中五明与佛教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医学佛化的重要原因,而叶蕃王朝选择佛教又是社会,历史等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医学的普及发展和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它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考察人类早期医学,把民医学分开,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而且把宗教对医学的医大推动作用忽略不论,也是欠妥当的。只是到了近现代,医学与宗教逐渐分离,这是医学现代化  相似文献   
67.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68.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69.
叶子 《佛教文化》1993,(4):13-16
第六次全国佛代会已经圆满闭幕,不少中青年僧侣得到了更多的护法、传法、弘法的机会,担任了新的职务,实在可喜可贺!“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佛教的未来必定是灿烂辉煌,而这灿烂辉煌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来创造。从本期起本栏目将连续介绍这批新人中的佼佼者,请世人一睹当代中国青年僧侣的佛子风采。  相似文献   
70.
主持本栏目之初,我就想引用佛在尸舍婆林中对弟子说的一段话,当时查阅经书遍寻无着,惟恐记忆有误遂罢此念。去年《法音》杂志登了净因法师的文章,其中正好有这一段,今天转引过来,希望引起本栏读者的思考。“有一次,佛陀在桥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世上的法多如大地土、林中叶,而到用时往往只需爪中一粒,林中一叶。关键在于应机、方便、实行。佛说法四十九年,目的在于度众生,使之证涅槃,因此佛所说的法有时只是一句,但若施行便需终生以致。而如能坚持施行则自能证得菩提,这便是我们摘取菩提一叶与同道共修的用意。今天我们选取《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八个字将是有心向善的人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