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982.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983.
简讯一束     
丽心 《法音》2006,(11):40-40
本刊讯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日佛学会议”在人大逸夫会议中心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方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新鹰,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  相似文献   
984.
刀述仁 《法音》2006,(1):8-9
尊敬的圣辉法师,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暨第三次南传佛教工作会议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下,在云南省宗教事务局和思茅市委、景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天就要圆满结束了。在短短的两天会议期间里,我们回顾南传佛教的过去,展望南传佛教的未来,有喜有忧。虽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全部解决,但是,我们还是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对今后南传佛教工作方向有了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985.
《法音》2006,(3):20-20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986.
佛祖言语     
《法音》2006,(8):1-1
佛智谓水庵曰: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实录)  相似文献   
987.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伦理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悲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8.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989.
转读和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慧皎从“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高僧传》中创立两门新科予以记载。本文认为,《经师》科注重的是音声梵制自身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而《唱导》科则注重对佛法教义的宣扬提倡,对民众心智的开发导引。简而言之,转读是在“唱”,唱导是在“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表现艺术形式。此前学术界普遍将二者混为一谈,统归入音乐范畴,是对唱导之“唱”的误解。佛教表现艺术演化至南北朝,演变成以中国式的唱导因缘与中国化的转读梵呗相结合为主。正是由于众多的唱导僧人投入创造性的类似后世“俗讲”的宗教实践活动,外来佛教表现艺术才完成了向本土佛教表现艺术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0.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