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3744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法音》2005,(6):34-39
一、建校缘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而清净的僧伽则源自于佛教教育,因此,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佛化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无庸质疑,今天不培养佛教人才,明天就不可能有佛教。有中国第一比丘尼之称的隆莲法师,一贯重视教育,深感佛教界人才奇缺,同时也意识到培养佛教人才的急迫性。她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而四处奔走,积极呼吁,并在…  相似文献   
142.
普正 《法音》2005,(5):44-46
本刊讯应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的邀请,以惟俨法师为团长、李木源居士为副团长、广声法师为秘书长的“新加坡佛教总会访华交流团”一行17人,于4月10日至20日,来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友好访问。新加坡佛教总会成立于1948年,是代表新加坡佛教徒的代表性团体。其宗旨是团结新加坡各佛教团体及佛教徒,遵守佛制,实现大乘佛教救世精神,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及福利社会人群。4月11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郭伟司长的陪同下,参访了中国佛学院,受到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圣辉法师的亲切会见。在讲话中,圣辉法师回顾…  相似文献   
143.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144.
佛教书讯     
《佛教文化》1991,(3):102-104
1990年本刊学术动态上曾报导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正准备编印一部《嘉言书法集·佛言禅语篇》,现该书的稿件一百余幅名家书法作品已全部收齐裱好,并拍摄制版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付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还准备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将原作展出,以供广大佛教信众及书法爱好者欣赏。  相似文献   
145.
冯军军 《法音》2005,(1):46-47
在世界麻风病日前夕.北京宗教界举行为麻风病人献爱心募捐义演,在京的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雍和宫、白云观、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等参加了这一募捐活动,所募善款110万余元,全部移交给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用于中国麻风病防治事业。  相似文献   
146.
“曾向清凉梦破迥,七篇三聚一时开.欲令缁素衣惭愧,东国衣冠上国裁。”这是一首赞扬新罗高僧慈藏法师的诗.诗中清凉山,即名扬遐迩的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相似文献   
147.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148.
大约100年前,中国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相继注意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两者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亲疏关系,并对此予以了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研究工作均未能深入.之后近百年,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对造成佛教、佛教徒和佛教国家在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方面长期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在现代社会尤其受人关注.本文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信仰模式的对比,对形成二教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150.
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