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6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汉字与民间剪纸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民间艺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富有视觉意趣的剪纸形式的汉字图形,在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装饰性,探寻汉字与民间剪纸的融合而产生的造型方法,对于探索现代汉字的本土化设计道路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
圣辉 《法音》2001,(6):4-6
深受中国各民族佛教信众爱戴的赵朴初会长,离开我们转瞬就快一周年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与我们国家的上亿信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赵朴初会长,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他并没有从我们中间离去,依旧时刻在关注着中国佛教事业,在关注着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成长。  事实上,中国佛教界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倾注着赵朴初会长的培养与爱护,每一位现在已经走上佛教界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同道,对此都会有深刻的体会。例如,学诚法师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典型,在他年方23岁之际,正是由于赵朴初会长的大力支持、圆拙老法师的…  相似文献   
23.
黄公望(1269—1354年)是元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依靠卖卜算卦、教授弟子、结交艺术赞助人等方式获得生活来源,过着俭朴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他对绘画的追求中既保持了一种孤静萧远之气,又能令后学者接受和学习,由此开拓了一种新的绘画美学观。黄公望的经历,他正直特立无偏颇的人格,值得今日浮躁的画坛深思,这也凸显了研究黄公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影壁作为我国独有的小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历史悠久,寺宇林立,至今保存有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庙宇60余座,大多建有影壁,特别是南山寺的影壁多达9座。五台山影壁形式多样,材质齐全,内容丰富,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与所属建筑浑然一体,既有观赏作用,又具有调节空间的功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6.
桑吉扎西 《法音》2007,(10):61-62
10月14日至15日,由上海玉佛寺、上海文化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复旦·觉群人文精神研究中心协办,觉群佛教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承办的“佛教与现代化”——纪念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研讨会在玉佛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王佛寺方丈觉醒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觉真法师、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福根、上海市民宗委副主任曹海红以及普陀区、各协办方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7.
《新人间美学》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人间;不是情感,而是新人类与大人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艺术,而是与大生命互补互动的大艺术。这种大艺术的无限时空和无限对象,就是由天、地、人建构的大生命或曰大生命网本身。  相似文献   
28.
佛教思想意识与文艺创作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前者是如何作用于后者的?这种作用是自觉追求的还是潜移默化的?自觉追求应怎样去“追”?潜移默化应怎样来“化”?……即使不能像《天问》那样一口气问几百个问题,但在这方面值得思索之处还是很多的。如果对佛教历史思想文化一无所知,却奢谈创作佛教艺术,恐怕注定要抓襟见肘,非驴非马。不过,佛教文学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思索尽可以思索,思索之后,更重要的是创作实践和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29.
拜读《佛教文化》96年第6期法宏大文《狗子有佛性你无佛性?》后,受益良多,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使我这个门外汉不能不言者。特撰文求教诸方大德及法宏师。文章开头说:“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法宏师得个“入处”是什么?“歇”的程度是怎样?值得仔细推敲。所谓的“入处”,如果是文章第三段所说的“真正修禅有证,‘欲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便是真实不虚之境界,我们不必想改命运,改造我们自身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请问此“心”是常?是无常?是既有常又无常?还是非…  相似文献   
30.
黄君 《佛教文化》1995,(6):28-28
田东辉早就是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画。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当我猛然撞着他那以汉字线条变奏出来的现代书法作品,便好象在嘈杂烦燥之中骤然听到一曲清冷悦耳的田野牧歌,不觉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