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普正 《法音》2005,(7):21-21
6月16日上午.美国同净兰若精舍住持、“印顺导师基金会”创办人仁俊长老一行4人访问了中国佛学院.受到中国佛学院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一诚院长、传印副院长在法源寺会客厅会见了仁俊长老一行。随后,仁俊长老在中国佛学院礼堂以“六和为体四念助、六度为用四摄扩”为主题作了一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居士们多次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952.
印顺 《法音》2005,(8):23-27
生 “解脱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了生死”、“了生脱死”,成为中国佛教界的一般论题。然而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大家似乎并不想正确的去认识,所以不免有以讹传讹的传说流行。  相似文献   
953.
周军 《法音》2005,(10):39-43
佛教的伦理思想,特别是与伦理教育相关的某些理论,既是其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它通向世俗社会的融合之路。这里,我们打算简单地探讨一下,其中与行为习惯形成、培养及改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内容,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佛教伦理教育理论的特色及现实借鉴意义。一、末那(主体意识)佛教认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故云:“由心思惟,即是心业;依彼心业,起身口业;以依心故,起身口业,如是次第应知。”[1]这里所说的“心”,在广义上可泛指一切心理现象,而就发动行为的狭义层面上来说,则主要是指具有取舍、决定和造作行为等心理功能的末那(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54.
桑吉扎西 《法音》2005,(11):37-41
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藏传佛教首届高级学衔辩经、论文答辩和学衔授予活动于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西黄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圆满结束,这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大喜事,它表明藏传佛教教育进入了学衔教育的新时代,标志着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藏传佛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8日下午,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举行了隆重的首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嘉木样活佛,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  相似文献   
955.
武延康 《法音》2005,(2):18-22
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上奏朝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议为推进初等教育,解决教育经费之不足.将全国佛教寺院与道观的大部分改为学堂。此即著名的“庙产兴学”运动。“庙产兴学”的政策,对外是为了对付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力,以图挽回江河日下的政局;对内是为了调和新旧思想,改造旧有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56.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957.
王静 《法音》2006,(1):31-32
梁思成先生曾言“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1]。的确,随着佛教的入传,作为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亦随之接踵而至,共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其中又以石窟寺艺术为最。随着佛教对世俗社会渗透的加深,世俗政权意识到它对维系、加强统治的作用。于是,他们便不仅给佛教以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更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艺术进行模仿改造,从而在生活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陵墓便是其中一例。佛教石窟寺是僧徒为供奉佛像而凿建,陵墓乃世俗社会为其最高统治者而建造。二者的对象都是各自生活世界中的主宰者,这样的地位使二者具备…  相似文献   
958.
禅学反思     
肖永明 《法音》2006,(6):26-28,29-33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这是太虚大师的论断,现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许共识。但是,什么才是禅的特质?就云里雾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流弊所及,当代中国纷纭出现的各种“禅”,呈现出一种泛化而又神秘化的趋势。一方面,似乎什么都是禅,禅泛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禅又似乎什么都不是,禅神秘到了无人能“会”的境地。如此泛化而又神秘化,不仅禅将不禅,而且会危及整个中国佛教的慧命赓续。现在,对于禅,是到了歧路问津、抉择源流、追本还原的时候了。一、关于禅的渊源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通常所谓禅传承之始,但这只是后来禅宗的一…  相似文献   
959.
桑吉扎西 《法音》2006,(11):29-30
本刊讯10月12至21日,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西黄寺和雍和宫又一次迎来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拓然巴”辩经、讲经和论文答辩考试。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区的11名第二届高级学衔班僧人,经过由高僧大德组成的考评委员会的严格辩经考评和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荣获藏传佛教第二届“拓然巴”高级学衔称号。20日上午,第二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北京西黄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嘉木样活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中国…  相似文献   
960.
陈兵 《法音》2006,(9):20-25
男女之间的爱情,可谓人类心灵中最具有驱动力、最富有诗意的内容。婚姻,为居家俗人的终身大事。处理爱情及与爱情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特别是其与佛教信仰、修行的关系,是许多在家佛教徒容易困惑的切身问题。对此,佛教极为重视,经论及古今祖师大德的著述中有许多相关指示,形成了一家独特的爱情婚姻观,为广大在家信徒提供了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指针。爱、爱情与贪爱《阿毗达摩发智论》卷一等对爱的定义是:对“净妙可意”的人、事物的爱好、喜欢、悦意、追求。汉译佛典中译为“爱”的梵语、巴利语原词,有好几个,含义各有不同。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