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592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94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员工在通勤时间里减少身心压力, 将身体和心理资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称为“通勤恢复活动”。通勤恢复活动可能跨领域对人们的工作激情产生动态影响。通过日记研究法和潜在剖面分析法, 从短期和长期研究通勤恢复活动对工作激情的动态影响、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 拟解决3个关键问题:第一, 通勤恢复活动如何影响员工的和谐型工作激情和强迫型工作激情及其内在机制是什么?第二, 不同自我调节模式的员工在通勤恢复活动影响工作激情的机制上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第三, 通勤恢复活动各维度组合的不同剖面对工作激情有怎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不仅弥补通勤研究和恢复研究中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研究缺陷, 而且对人们开展通勤恢复活动提升通勤恢复活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同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2.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173.
无形与有形     
陈志华 《天风》2009,(6):25-25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  相似文献   
174.
原则上,在所有文化中均可找到与“人格”所指相类似的东西,不过其含义始终忽隐忽显.当我们今天谈论人格、人格心理学以及胡塞尔后期讨论的人格性现象学时,我们所说的意识层面上的“人格”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个体统一性.人格理论研究的一条重要进路在于对本性与习性的发生脉络的关注与追踪.而胡塞尔人格现象学的思考此前和如今仍然处在这样的语...  相似文献   
175.
《管子》"人与天调"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子·水地》等篇章,阐述了人类应合理地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常态,它们忠实地记载了管仲及其学派在倡导农业生产中所表现出的环境与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思想。  相似文献   
176.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177.
安希孟 《五台山研究》2021,(1):13-18,24
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  相似文献   
178.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179.
陈超 《中国哲学史》2021,(2):54-61,78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沙门参与政治之态度、吸纳沙门参与政治之途径的理解.对于权力类比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得出的判断,沙门的回应并非简单的“不仕”,而是从经教出发,阐发了沙门理解中的“...  相似文献   
180.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