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戴传江 《宗教学研究》2002,22(1):124-130
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相似文献   
112.
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儒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儒释一贯思想。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3.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114.
大岛龙玄  慧光 《法音》2002,(6):35-38
002年第6期总第214期1992年9月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举行了35年来的第一次授戒法会,去年6月圆寂的茗山法师担任得戒和尚。来自中国各地以及海外的近千名僧侣前来受戒。我有幸作为唯一的日本僧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深深地感到戒律的传统在中国大陆已被继承和复兴起来。从那以来,我作为戒弟子,每年都要去中国参访,每次都要拜访茗山法师。有关与法师的交往详情,在去年9月的《香港佛教》上曾以《继承茗山法师的遗志》为题作了介绍。去年3月,我看望正在无锡华东疗养院疗养的法师时所作的采访,也在日本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  相似文献   
115.
汉地杖打古已有之,佛教传入后也出现杖打现象,以禅宗棒喝与清规杖责最为出名。而从戒律学观点来看,印度律典不赞成杖打的随意施用,对特殊条件的开许有着严格要求。而佛教界亦有对杖打的批评声音。杖打进入汉传佛教,是律学本土化的表现,其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应辩证对待。既不能盲目否定杖打的教化价值,也应防止其被滥用误用。  相似文献   
116.
性相两宗依据各自经典,在学理上产生了诸多诤论,诸如一乘三乘、一性五性、唯心真妄、真如随缘凝然等等.智旭从性相不二的中道思想出发,论证了法性与法相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性相两宗所坚持的真如与阿赖耶识、一乘佛性与五性各别等观念,看似相互矛盾难以调和,其实只是阐释角度有异,根本旨趣则同.  相似文献   
117.
达摩一系的早期禅师们都是持守戒律的,从道信开始,菩萨戒被禅宗所重视,禅戒合一成为禅宗教学的一个特色。神秀及其门下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菩萨戒思想。慧能无相戒保持了菩萨戒授受的形式,却赋予菩萨戒全新的内容,将所有戒法都纳入心法之中,从而淡化了戒条的约束作用和固有权威。纵观菩萨戒中国化的历程,无相戒的提出标志着菩萨戒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从此,中国有了完全独立的菩萨戒理论,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8.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光的宝珠,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从理论思维的高度,精辟论述了禅悟思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文章,以饷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