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令我难忘也令我自豪的,是曾在北大教过五年书。尽管每周从城里往中关村跑一趟不免辛苦,但能和本系及外系热诚来听课的青年学子教学相长,诚人生之一乐事! 由于这段因缘,所以凡是北大的事,只要是我能效力的,总不肯拒之门外。于是便有今天这一篇序。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阐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绩和创立佛教的过程,并对佛教大小乘各派的主要经典和思想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进而指出了佛祖及其弟子们所创立的佛教医药学的意义、内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3.
先秦时期,儒、墨虽分属于不同的派别,但其思想观念方面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理论性的论述。就如何进行修养这个问题,儒、墨两派都提出要立志、学习、自省、端正义利观、经得起困境的磨练等。这些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4.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以"新心学"理论名世。他提出,考察文化问题、建设新文化,关键是要超越中、西文化迹象上的优劣之争,将文化批评、文化讨论引导到深澈的哲学领域。为此他确立了以"体用观"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并希望以此为根据,全方位地会通西学,实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有体有用之学,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今天看来,这种文化哲学所提出的会通西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合理地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声音     
《佛教文化》2020,(1):7-7
“希望通过仁王护国息灾祈福大法会,使大家用善念慈悲心修持,为疫情止息祝祷。”——2020年2月11日,台湾中国佛教会秉持佛陀慈悲济世的胸怀.在台南市自河区大仙寺举行仁王护国息灾祈福大法会,长老法师、各界贤达、十方善信共同祈愿诸佛菩萨千祥云集,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消退。  相似文献   
106.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7.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行发展,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在两种不同的传统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原本具有汉地石碑雕刻风格的佛足迹图像以绢画、唐卡的形式为载体,向蒙古地区传播;清代五台山以外的汉传寺院不再选择塔院寺佛足迹石碑进行传摹,而是重新回到明初卧龙寺的汉传祖本.研究五台山塔院寺佛足灵相之碑与相关实物的传摹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108.
王孺童 《法音》2007,(2):12-22
经过前面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从本义、流变及各宗阐释等方面,对别时意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说(见《法音》2005年第5期、第9期,2006年第7期)。而别时意趣本身,作为佛陀决了一切义的四种意趣之一,是一种说法方式,只有将其运用到说法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探讨别时意趣在经典中是如何运用的,其具体的功用到底为何,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领悟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时意趣在很多经典的阐释上都有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别时意趣在净土类经典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9.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10.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