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张姚 《天风》2015,(2):48-49
<正>初中时读过《伤仲永》,谈到神童方仲永五岁时就能吟诗作赋,但其父以他为摇钱树,致使仲永才华耗尽,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的下场。现实中,身为现代"忙人",教牧何尝没有被耗尽(burning out)的感觉。那么我们究竟在被什么耗尽呢?一、繁忙让人失去了方向繁忙是现代人的"通病",或为生活,或为功名。我们试图把时间塞满来证实自己存在和活着的价值。从踏进这个世界,人就在时间的跑道上无法停下。现  相似文献   
272.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3.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274.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5.
论佛廉文化     
"佛廉文化",是指佛教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廉洁、廉政的元素。其既有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基础,也有现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其内涵包括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中道的方法论、"无我"的人生价值观、"五戒""十善"的行为规范、因果报应的人生法则、"清心寡欲"的养生之道、普度众生的境界追求等七个方面。其现实意义体现在:对利用和弘扬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具有示范意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动廉政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治本意义。  相似文献   
276.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27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就思想层面看,主要表现为佛教与道家、道教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争论。佛教与道教虽然都是以出世主义为导向的宗教信仰体系,然而由于双方在了证的终极境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等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论争中,思想之间的交锋极为激烈。本文主要从终极了证境界、思维方式、菩提与道等三方面着手,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哲学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78.
是否存在否定事实这个问题自1914年罗素首先提出后就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与讨论,在当代,因其与真理论(特别是使真者理论)以及形而上学的关联而更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在使真者理论的语境下,否定事实被看作是为了解释否定真理而必须承诺的。哲学家们已经探寻了几种拒斥否定事实的策略,最主要的有不相容解决和不相同解决,但这些策略似乎都面临着通常刻画下的使真者必然主义的难题。绝大部分关注此问题的哲学家因此认为存在否定事实,但本文试图表明问题出在对使真者必然主义的通常刻画上。当拒斥上述通常刻画后,否定事实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79.
鲁立智 《法音》2014,(6):40-46
正佛教仪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仪式文辞大都具有浓郁的宗教特点及文学性,禅宗的丧仪文更是这类文辞的典范。禅林中,丧仪一般称为小佛事,虽名为小佛事,但其内容却不少,一般包括九种佛事,即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是禅林丧仪的主体,每一项都有与之相应的文辞。其中以秉炬之际的文辞最受僧俗的重视,代表了禅宗丧仪文的最高成就。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辞呢?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80.
正新华网拉萨9月30日电(记者许万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等地开展为期近三个月的佛事和社会活动,期间,在扎什伦布寺主持和参加一系列宗教活动,前往萨迦寺、甘丹曲果林、恩贡寺等寺庙礼佛,为僧俗信众摸顶赐福,并前往农村、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地参观调研。班禅活佛所到之处,受到藏传佛教界和广大僧俗信众欢迎、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