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5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图片新闻     
《法音》2014,(12)
正~~  相似文献   
252.
佛教禅宗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最充分地体现和发扬了佛教的人文精神,同时也突显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注重自我超越和不离日用的修养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253.
早在1993年4月19日,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主持即率众弟子,前来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寻根问祖,当年,鹤鸣山条件很艰苦,刘松飞主持察得实情,与飞雁洞弟子们,立誓要为恢复创教祖庭出力。为了弘扬道教事业,傅大师与省、市、县各级领导、道教协会的负责人员及飞雁洞弟子多次往返鹤鸣山  相似文献   
254.
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相似文献   
255.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岂页)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岂页)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56.
本文就客家萨满通灵的途径和仪式进行了分析,并与台湾的神媒如乩童、鸾手、查某佛等逐一做了比较,最后反思了一直以来对萨满认识上的简单化,认为人类学的视野里,萨满是以一个"他者"面貌出现,是一种边缘化的文化形态,应该以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并且认为萨满是透视解读客家文化和客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媒介.  相似文献   
257.
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隋唐五代宗教政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初年 ,在思想领域已经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 ,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文化政策 ,使其三家都尽力与皇权保持一致。这一政策由唐高祖确立 ,太宗、高宗遵循。但他们之间又有些差异。高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 ,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从礼制礼仪上抬高道教的地位。太宗李世民虽在个人的思想情感上倾向于佛教 ,但最终个人情感还必须服从于政治 ;贞观年间 ,佛道之间已从“华夷之辨”和谩骂式的争辩转变为对宗教义理的探讨。高宗前期较多关注佛教 ,后期较多关注道教。总之 ,宗教教权必须依靠和服从俗世王权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58.
圣凯 《佛学研究》2004,(1):218-227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交涉最为具体,并且影响到道教伦理。本文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着重探讨中国佛教如何理解作为在家佛教徒道德规范的五戒,尤其是各种佛教著述中五戒与五常的配对。认为五戒与五常等的配对,最早是昙靖在制作《提谓波利经》时提出的,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通说,同时道教也吸收了这种配对,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儒佛道三教在伦理上的交涉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59.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佛教医院诊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 《法音》2003,(5):30-32
民国时期上海佛教界创办了一些医院和诊所,将医学与佛学结合于弘法活动中,以佛法医治人心之痛苦,以医术治疗人身之疾苦,使人们获得身心俱治的效果。佛门的慈悲精神在此得到了最完满的体现。兹介绍如下:佛化医院佛化医院1936年10月由陈其昌发起创立,得到印光、圆瑛、聂云台、屈映光、李貌丹、江易园等人的赞助,并集资购下霞飞路金神父路(今淮海中路瑞金一路)口采善堂旧址为佛化医院院址。陈其昌曾任中国肺病医院院长多年,于1935年秋创办观音救苦会,发行《大生报》,劝人戒杀放生、持斋念佛,向化者颇众。又发行观音救苦丹,相传能治百病。佛化医…  相似文献   
260.
道慈 《中国宗教》2017,(1):64-65
无论何时,佛教的弘扬和发展所可依赖的,既要建寺安僧,更要灯灯相续;既要研经释教,更要佛事精严,古今皆同。若说有别,那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罢了。今逢国运昌隆,佛教昌盛。特别是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佛教界及广大信众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坚持中国化方向和法治化要求,秉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中国佛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并对之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