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2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脉络的梳理和城市社区养老的实地调研,本研究提出“压缩老龄化”的概念,以期在时空压缩视角下透视城市养老问题。研究发现,在时间压缩下,我国需要同时面对传统、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并存的问题。在空间压缩下,我国需要同时面对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制度空间上的集体消费分化并挤压私人消费、生活空间上的家庭内部“重心下移、压力上移”等问题。这种时空高度压缩最终导致了城市养老的诸多问题,比如中低收入老人的结构比重偏高、家庭挤占老人自养的资源、养老治理失灵等。为了化解这些养老问题,政府应该将家庭而非个体作为治理的基本单位,并且根据社区类型、老人分化后的不同需求,建设多元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3.
以往炫耀性消费研究多囿于自尊补偿视角,本文着眼于驱动炫耀性消费动机的自我增强属性,提出敬畏的自我超越属性可以降低个体对自身目标重要性的评估(即提升“小我”水平),进而降低炫耀性消费倾向。四个研究采用三种炫耀性消费倾向测量方式,通过测量特质敬畏(研究1a)和操纵状态敬畏(研究1b)均验证了敬畏对炫耀性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研究2表明敬畏不影响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研究3发现“小我”在敬畏与炫耀性消费倾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4.
55.
信息显示板(IDB)实验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显示板(Information Display Board, IDB)实验是一种过程跟踪技术,以m×n矩阵方式呈现信息阵列,通过观测被试信息检索和浏览的一系列行为,来研究被试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的信息获得(information acquisition)过程。Mouselab是常用的IDB计算机化程序。消费者是有限理性的问题解决者,因此IDB实验被用于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应用不同的IDB实验设置,研究者探索了消费决策中消费者信息获得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6.
《学海》2019,(6):106-113
在研究文化消费能力时只考虑购买能力,显然有失偏颇。本文认为文化消费能力有三个维度:收入代表的购买能力、闲暇时间代表的时间分配能力以及由知识代表的解码能力。运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看电视、外出看电影、阅读和体育锻炼等四种文化活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看电视不受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的约束;外出看电影、阅读和体育锻炼三种文化活动都随着消费者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的上升而提高;外出看电影和体育锻炼受时间约束效应明显。此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消费者在看电视、阅读和体育锻炼三种文化活动中的频率会明显降低。据此,笔者提出提高家庭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发展继续教育等提升文化消费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7.
《管子》认为,君主应重视农业,并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消费提供物质保障。在消费主张方面,《管子》崇尚节俭,但在"侈"与"俭"的关系上,既反对过分奢靡,又反对过分节俭,主张实行适度消费,其实质是一种"适度节俭观"和"适时奢靡观"。《管子》的"适时奢靡观"本质上是希望富人阶层在国家遇到危机或者灾难时,通过奢靡消费刺激内需,带动生产的发展,帮助国家解决危机。其消费主张是从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的,目的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该书蕴含的消费思想智慧,对解决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8.
消费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必需行为,是人们健康幸福生活之基。生存性消费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精神文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秩序、感受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工业社会,消费的意义对消费主体来说不仅是维持自身健康生存的符号,也是表现其文化素养的标签;随着消费主体的消费以温饱型消费为拐点转向以发展为中心,财富之于消费的幸福边际递减效应,而损害健康的消费自由是幸福的隐忧。 相似文献
59.
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EC)是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到个人消费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福祉的影响。虽然伦理消费日渐流行,但在金钱支付时伦理消费的态度却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即言行不一。本文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出发,以"心理距离→解释水平→个体反应"为分析框架展开。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在态度评价阶段和产品选择阶段两个时间点上,消费者与伦理产品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分别激活了高低解释水平表征;高低解释水平下个体在动机和认知上又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个阶段的反应不同,继而出现伦理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有效提高伦理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60.
《学海》2017,(2):93-101
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