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9篇
  4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磨难如金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瓦洛蒂出生在意大利摩德纳小城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面包师,每天都在面包房里辛苦操持;他的母亲则在一家雪茄厂上班,收入相当微薄。因此,帕瓦洛蒂一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相似文献   
92.
清醒     
西方著名的剧作家成尔德的剧本《我的家乡》中,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死了,她变成了鬼魂,再回到人间重新检视自己的一生。生时的一幕幕经历重新在她的眼前一一掠过,她敏锐地发现,自己本来是生活的主人,可是自己对于每一件事情竟然并不在意。甚至很多时候,当重大的事情发生时,自己也是在很随意地应付了事。自己的一生当中,很少有头脑清醒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是浑浑噩噩。她非常后悔,心想要是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清醒地对待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自己的一生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什么类型的思维,其思维运行机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一种情感思维,它既不同于以概念为中介的逻辑抽象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情感思维是以主体心理情感为反思对象的内向性思维,它是对主体心理和情感倾向的自我体验,是一种价值认识。我们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史,可以看出,情感不只是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4.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95.
大唐盛世,究竟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不朽的遗产?正如青春英年之于个体生命,往往因其喷薄而发的生命活力与新奇鲜活的经历体验,因而给人以毕生弥足珍贵的回味一样,大唐——那个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辉煌青壮年,究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值得无穷回味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旨在考察前后机会比较对不作为惰性的影响,探索社会比较的调节作用以及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84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社会比较在前后机会比较与不作为惰性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2)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在前后机会比较与不作为惰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比较的调节效应以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为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7.
《学海》2019,(4)
与以往研究往往局限在对布迪厄社会学进行理论诠释与实践应用不同,本文致力于通过勾勒一种布迪厄式情感社会学以真正拓展布氏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边界。基于布迪厄的自我—社会分析,本文发现布迪厄对情感的最初兴趣极有可能来自对萨特的阅读经验。虽然布迪厄早年关注的情感论题已沦为"未竟的情感现象学",但情感论题却在布氏社会实践理论本身及其形塑过程中发挥着构成性作用。通过梳理布氏社会学的情感论述,本文不仅勾勒出了布迪厄式情感社会学之可能性形态的基本轮廓,而且发现布氏情感研究的轨迹正可谓其从哲学到社会学之智识道路转向的缩影,甚至发现贯穿于布氏情感研究的对萨特存在论现象学的批判有可能埋下了他对现象学或社会现象学之偏见的可能性种子。  相似文献   
98.
冯宁宁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7,40(5):1215-1221
探究源自环境的恢复体验(如,放松、平静等)对居住者地方依恋(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的预测作用,并分析其中的内在过程与情境条件。采用问卷研究法(N=410),结果发现:(1)恢复体验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地方依恋;(2)环境偏好在恢复体验与地方依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居住时长调节环境偏好与地方依恋(主要是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探寻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压力管理与城市管理协同路径。  相似文献   
99.
潘发达  王柳生  张庆 《心理科学》2012,35(3):659-663
混合情绪是指同一情境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或者矛盾的情绪状态,主要包括混合情绪理解和混合情绪体验两个方面,其发展模式表现为从单一情绪理解到多种情绪理解、从继时性混合到同时性混合的特点,但在具体的发展年龄特征上研究结果存在分歧。混合情绪的发展研究主要采用临床访谈法,其基本研究范式一致,但在材料的制作、刺激的呈现、被试的反应方式以及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在研究范式上需要有所突破,内隐测量、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等对揭示混合情绪发展规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应扩大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从发展水平和模式两个方面系统考察儿童混合情绪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宁如 《现代哲学》2002,(4):101-108
意向性作为现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迈农这里有着与在胡塞尔那里同样重要的决定意义。迈农在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体验及其各自所对应的对象类型的这一深入探讨,不仅将对象概念发展到了极致,而且为价值的存在争取了一个独立的领域,从而也使得价值的意向性构建成为可能。因此,迈农的意向性理论不仅是对象理论意义上的深化,更是价值维度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