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3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相似文献   
72.
73.
日本首例脑死判定及脏器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观望不前的脑死1967年12月,南部非洲进行了世界首例心脏移植。1968年8月,日本札幌医大的和田寿郎教授进行了日本首例心脏移植,83天后病人死亡以杀人罪告发(判定70年内不起诉)。此称为“和田移植”,在历史上有名。1984年9月,筑波大学从脑死亡...  相似文献   
74.
《学海》2017,(5):37-48
作为经世思想传统的中心范畴,治体论显示出对于秩序形态和政治构造的一种整体意识与体系自觉,蕴含了对政治秩序之关键要素及其组合演进的认知和评判。以三代经典体系及诸子学为渊源,治体论经汉唐儒学之培植,在近世政学传统中得到充足发展,形成了理学和事功学代表的分别以心性与事理为主干的理路类型。近世治体论尤其体现出中国传统对于治道、治法和治人等要素及其关联的丰富思考,构成重整与推进政治自我理解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5.
糖尿病学家在胰腺及胰岛细胞移植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的两大制约因素是可供移植的胰腺来源少且诱发受体免疫排斥反应而需应用免疫抑制剂。胰岛细胞制备、纯化技术以及免疫隔离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大制约因素,人们期待胰岛干细胞技术及其相关的基因技术的深入将这一技术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76.
胰岛移植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控制血糖的方法,但2000年之前,胰岛移植很难在临床开展应用。Edmonton胰岛移植方案的提出,使胰岛移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成功,并从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此后、关于胰岛移植,相关临床经验以及研究结果也不断见诸报道。11年过去了,对于胰岛移植临床应用的态度也更加谨慎以使之更...  相似文献   
77.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78.
刘沁 《孔子研究》2023,(2):135-145
在朱熹对于“体用”的论述中,“体”既可以指天理而言“本体”,亦可指事物而言“体质”。然而朱熹体用论中的双重内涵并非是漠不相关的,而是具有相互蕴含和内在过渡的关系。“本体”之中蕴含着实存,“体质”本身就是“本体”的实存,揭示出朱熹论本体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朱熹对于“道体”的论述中,“道体”作为包含了“本体”与“体质”的最高整体性范畴,体现出本体的活动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79.
在明中叶以来儒者复兴古乐、古歌法的历史背景中,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创制了九声四气歌法作为致良知的重要工夫,在讲会及书院教育中得到广泛流传。阳明歌法以春夏秋冬四气互摄的结构,演绎道体生生变化的丰富节律,具有两层唱法与境界:普通唱法通过调适音声,达到平和气机、怡情养性之目的;深层唱法以音声直入心体本原,呈现心体—元气—元声—天地运化一体贯通的生命结构,体现了阳明学“心物同构互摄、同一运化节律”的宇宙观。阳明歌法的义理体现了儒家以先天心气建构本真世界的一脉传衍。  相似文献   
80.
杨兴升 《现代哲学》2022,(2):112-116
无穷小量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同连续、不可分的点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对莱布尼茨而言,无穷小量概念不仅涉及其微积分的基础稳固性问题,也影响到其对“连续体迷宫”的思考,后者使他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实体具有不可分性,且其知觉属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并符合连续律,因此,单子通过其知觉属性而具有某种连续性。莱布尼茨还通过前定和谐原则为单子的不可分性、单子知觉属性的连续律之稳固结合提供了保证,但也以知觉属性的连续律来体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