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孙肖远 《学海》2003,3(3):5-9
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根据我国现处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走向富民之路与通往社会公平之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平等致富、公正致富和事后补偿三原则从起点到终点贯穿于实施富民战略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全过程。本文阐述了实施富民战略的政治意蕴 ,并结合现实提出了有利于实现富民战略目标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2.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英勇奥德修斯历尽劫难归家并为捍卫财产与荣誉杀死图谋夺取其妻子及财产的求婚者的故事。探究奥德修斯无法顺利回到家乡其表面原因有三:众神权力的制约、命运的摆布和个体的无奈。但其根本原因却是奥德修斯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的思考及选择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奥德赛》是奥德修斯本人和他的同伴们,还有以宙斯为首的雅典娜、阿波罗以及波塞冬的愤怒所组成的"愤怒史诗",它寓意着人们可以通过运用智慧使得愤怒被理智所征服,也即使弓弦变成了竖琴。就此而言,《奥德赛》这卷具有深刻哲思的史诗里的智慧,正是在对于生与死那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悖论中显现出来的,而其名字其实就是奥德修斯的人生。  相似文献   
53.
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相似文献   
54.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55.
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相似文献   
56.
沐恩 《天风》2016,(7):26-28
正近几年,国内教会热心文字侍奉的同工相继设立了自己或教会的微信公众号,发表和传播教会的原创文章和灵修短文。而腾讯公司也为了鼓励原创,发起了针对微信原创的"赞赏"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给予其认可的文章一定的经济奖励。微信这一功能的推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好评。但这一举措却在教会内引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我们该支持还是反对"赞赏"基督徒原创?笔者就此采访了多位牧者、自媒体编辑、学者、神学院教授、文字侍奉者、律师及数百位微信读者,听取了各方意见建议,希望能与主内同工同道就此进行一个简单而平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通过设置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下跨期选择情景,采用选择滴定法计算个体的主观值,分别探讨了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损失框架效应,以及是否会受时间与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1)跨期选择存在得损失框架效应,与损失框架相比,被试在获得框架下选择近期目标的概率更高、反应更快、主观值更小;(2)时间、风险会和得损失框架效应交互影响跨期选择。在获得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延长,低风险时被试才更有可能做远期选择;在损失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缩短,中高等风险时被试才更有可能做近期选择。结果表明框架效应、时间与风险可以影响跨期选择,支持了双系统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58.
不平等规避是指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厌恶不平等的分配结果,为了达成平等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经济学中常见的行为"异象",属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平等规避的经典模型是FS-ERC模型,后来的研究者从消极情绪、意图和社会奖励等视角对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平等规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距离、决策时间和实验任务特征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以及对不平等规避的稳健性进行再验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9.
知识总是必然地比单纯真信念更好吗?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知识与行动的规范关系,特别是与断定的关系,来解释这种知识-价值直觉。首先,从表现规范性的角度来看,知识是行动的一个特例;其次,知识是断定的规范,即为了一个真诚的断定p是适切的,那么这个行动者必须知道p;最后,知识的断定规范与知识的价值直觉具有等价关系:断言p在认知上似乎是恰当和有价值的,当且仅当这个断言倾向在认知上是恰当和有价值的。总之,知识的价值最终源于认知主体的偏好及其对个人生活和共同体生活的繁荣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60.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