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81.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与儒家伦理相符,即"恕道",亦即"仁"的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仁"的积极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对"仁"的消极表述。儒家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圣爱"观都是普世之爱,由于二者的起源、发展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不同。儒家的"仁爱"观与"敬"分不开,其极至状态为"四海之内,合敬同爱"。  相似文献   
982.
考察西方行政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为行政伦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为行政伦理的产生与发展营造了殷实根基;行政学的诞生催生了行政伦理问题的生成;新公共行政运动为行政伦理学的科学论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场域.行政伦理学正是遵循这一发展逻辑,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并成为新世纪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983.
医疗知情同意是一项伦理原则,也是一项法律原则.虽然不同视角下的医疗知情同意具有相对不同的要求,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和社会对医方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医方应尽的法律和伦理义务.因此,从法伦理视角审视知情同意原则,以凸显其丰富的内涵及其情、理、法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984.
目前有研究提示艾滋病暴露前药物预防能潜在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其有效性得到证实将有很大应用前景.然而处于临床阶段的PrEP正面临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性耻感的消解,性行为去抑制,知情与隐私权,受试者生命安全、知情同意、经济承受力.解决好这些伦理问题,是这项新策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85.
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管上的滞后导致各级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伦理审查能力良莠不齐、伦理审查工作得不到权威评价与考核,已经不能满足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及生物医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瑞典伦理委员会监管机制中的共性与特色,结合其先进经验,指出了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管体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监管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86.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987.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动物实验是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深入理解医学理论和规律的重要中介环节.通过分析医学生对待动物实验的生命认知态度,揭示在动物实验中存在着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问题,提出培养医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88.
上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民说》的系列文章。分析梁启超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从批判儒家伦理到重视儒家伦理的转变,考察儒家思想在一百年来所遭受到的质疑、批判和粗暴对待,可知诸多关于儒家思想本来面貌和基本精神的观点和看法均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989.
王立  潘林 《管子学刊》2010,(1):29-33
历史上齐国著名人物匡章,有两个人,明代磊道人《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根据相关史料重写的小说,将叙述重心完全转到塑造匡章这一中心人物形象上,写出了匡章父子冲突起因和激化过程,以及为国征战立功,他为救赎自己孝母而气死父亲的罪过,赶走妻子孩子独守自悔,压抑的情结良性地转化,在为国征战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印证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孝义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990.
借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探讨传统儒家之礼对个体身心进行调节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内在机制。儒家对礼进行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具有审美意味的象征符号,展演了内在的伦理精神和道德理念,释放了个体的感性情感和欲望;通过赋予和强化个体的社会角色与身份,礼为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构建意义的场域,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个体的社会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