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3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徐弢 《世界宗教研究》2011,(4):100-105,194
阿奎那的灵魂学说虽然从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调和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和现实性"的定义和古代教父关于"灵魂是不朽的精神实体"的论断,但它并非一个将哲学和神学无原则地掺和在一起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意义辨析的方法对前人思想做出了创造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信仰赋予了他的学说以许多独特的内容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2.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数十年如一日,所言多有传诵于弟子或时人者。这些言论或被辑纂成册,如《论语》一书,或被援引于后儒之论著,如《易传》、《礼记》、《孝经》、《孟子》等文字中的若干子曰。《论  相似文献   
223.
洪云  吴沙 《心理学探新》2011,31(5):397-402
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乏关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论述。本文以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儒家学说的生涯意义、生涯探索、生涯发展能力、生涯发展阶段与任务以及生涯规划历程,并指出了生涯观儒家文化本位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24.
中国伦理学会成立30周年了!三十而立,在中国伦理学会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刻,作为一名伦理学者我深感自豪与荣耀。对中国伦理学而言,30年是一段既浸满艰辛与汗水,又布满成功与喜悦的  相似文献   
225.
老子《道德经》既是道家学说的开山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生活指导价值。笔者认为《道德经》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即道法自  相似文献   
226.
善自的护念     
最近,人们一打开电视、手机或者网络,总会看到各种负面新闻或有噱头的事件。“骗子深夜穿白大褂冒充医生,企图偷走婴儿”等新闻让人读起来不寒而栗,有的人是因为贪欲做出丧尽天良的缺德事,有的人则是因为诉求得不到解决,内心郁结,故意报复社会,这些行为早已逾越伦理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227.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湖南中医学院博士生(长沙410007)周萍导师朱文锋一、七情与应激的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此乃人之常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作出的情绪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宋·...  相似文献   
228.
Hill和 Margaria等依据乳酸代谢动力学特征对氧债现象所作的理论解释曾统治对该问题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 ,然而 ,采用新的测试技术研究发现 ,经典氧债学说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当代生理学研究有明显的冲突 ,即氧亏与氧债的关系、乳酸与氧耗的一致性和乳酸转变为肌糖。本文就上述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29.
闭幕词     
罗冠宗 《天风》1997,(2):22-24
丁主教及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朋友: 感谢神的带领。我们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督教代表,在首都北京举行第六届全国会议。这是中国基督教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迎接新世纪的一次盛会。 我们的会议是从1996年12月29日开始的,丁光训主教在开幕式上的祝词。  相似文献   
230.
本文基于人性的分析揭示了利益及其在利益满足过程中个体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认为利益的实现需要伦理和法理的调适和整合,调整利益关系使之合理化是伦理和法理的共同使命。在当代中国,调整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寻求法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