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9篇
  388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马超  凌文辁  方俐洛 《心理学报》2006,38(1):107-115
应用自行研制的组织政治认知调查问卷,通过对29家企业员工共1647名被试的调查,对组织政治认知结构维度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政治认知由三个因素构成。三因素结构的结果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得到了验证。由此得出结论,组织政治认知有三维结构:自利行为、薪酬与晋升和同事关系。最后,对组织政治认知维度构成和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12.
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危机 ,呼唤建构生态环境伦理。生态环境伦理是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新成果 ,是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和完善。生态环境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靠科技进步 ,二靠立法 ,三靠建构生态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913.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914.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所互为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生存主体性的关系.通识教育可区分为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两个层次.伦理是教养之大成,医学伦理是医者把认知、发展与修养在医患关系上的努力.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诉立以法,是通识伦理教育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15.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916.
阴阳五行观念深刻地形塑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气质取向。在先秦,阴阳和五行原本彼此独立,各自经历了长期的意义演变进程,从自然话语一步步转为人事政治的法则,政治意涵不断丰富、增强并固定化,最终在稷下学中实现了融合。五行观念的一支与阴阳观念合流,形成了《管子》四时教令的体系,在哲学上实现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恰当安顿;另一支则催生出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阴阳五行影响下的稷下政治学说,构成了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9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探寻中国社会新出路的过程中,梁漱溟等新知识分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认识出发,将"伦理情谊"融入团体组织,依新礼俗为规范,从义务本位确立"团体-个人"中的新关系,以相对论的伦理主义原则培育"团体-个人"中的新观念,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设中国乡村的团体生活。这种坚持以民族传统资源构建新社会的伦理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因过度倚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力量而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梁漱溟的新乡村组织陷入伦理本位主义的理论困境,在"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和培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918.
朱汉民 《现代哲学》2017,(2):115-121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三种政治态度类型。  相似文献   
919.
我们曾经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往往只注重自己研究的目的,违犯如《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保护人体受试者伦理学原则及准则》等伦理原则.通过建立健全伦理评审系统,规范伦理审查程序,建立对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评估系统,期望使生物医学研究更加符合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0.
人本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政治、伦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对和谐社会的热烈探讨,成为近年来中国学界的一大理论景观.随着认识的深入,对和谐社会构建途径的探讨无疑是最具现实性与价值性的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而非社会形态,和谐社会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和谐.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和特征,我们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不仅需要公民社会的政治建构和制度保障,更需要相应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伦理和公民道德建构.公民社会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当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确保全体国民共享和受惠于这些理念,从而为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公民伦理、公民道德作为公民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蕴涵、文化表征与价值确证,揭示公民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为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引与方法论指导,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强的基石和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