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共产党员不应信仰宗教,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因为神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2.
以圣奥斯定(St.Augustin)的《忏悔录》(Confessium,中译周士良:《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中的前五章作为一个专题,是在研究全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传体的作者与读者的心境截然相反。读者看到的是作者从初始生命状态开始,如何一步一步地呈现生命过程中本然的华彩与庄严,一如我们每一个人试图努力追求的那种秩序。相反,自传体的作者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线。一位对生命、对愿意与他在心灵中相遇的老人来说,在生命的成熟期回顾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尽是成血鹃声,赞扬之曲。因此,将拉丁词汇Confessium译作  相似文献   
93.
以善胜恶     
"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作,是将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12:20-21)每个人都有过被伤害的经历,也许是身体上受到侵犯,也许是精神上受到侮辱和冤枉。当遇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是反抗、争辩,还是默默忍受。  相似文献   
94.
盐与味     
陈志华 《天风》2013,(1):42-43
透过广为人知的生活实例,以简朴平实的语言形象深刻地阐述信仰内涵,是耶稣基督极为鲜明独特的传道方式。将基督徒比作盐可算为众多饶有趣味的比喻中最为深入人心的一个,此比喻一直都被教内外人士所津津乐道,广为引用。盐与基督徒到底有怎样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95.
《中国宗教》2013,(5):1-1
对雅安人民而言,这是个灾难之春,但也是爱心融汇之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起,无数牵挂和热切的眼神,开始投向这片或许大多数人从未踏足过的土地。人们以各种方式接力爱心,真情汇聚成股股暖流……  相似文献   
96.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7.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98.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传统官德体系中,"慎"和"清"、"勤"一样,都是最核心的道德要求。"慎"德既是"清"、"勤"等德性养成和保持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德性,在施政中可以更好地维护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遵循"慎"德的要求,就要谨慎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审慎地对待每一项决策,同时还要在管理的态度和方式上更多地听取众人的建议。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慎"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确保行政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克服风险和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冲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