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华佗(公元108或141-203或208年)是祖国医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处剂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发明"麻沸散"施行手术,世尊"外科鼻祖";创制"五禽戏",开保健体操之先河.众多弟子如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天下.传世的《华佗传》有不同的版本,如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以及范晔(398~446)《后汉书·方术列传》.范晔这样记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对照读陈寿的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好象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才引来杀身之祸.难道华佗在品德上真的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相似文献   
82.
《四十二章经》在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现存《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也混入了不少大乘思想,特别是有些语句有明显的禅宗特色。这都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妄加进去的,不能依此来论说东汉、三国时期两种版本的面目,更不能依此而得出此经乃中土摘编而成的结论。中土撰述或在中土摘抄说缺乏基本的文献支持,不是出于误解史料就是查无实据。以道安《经录》未收来怀疑此经非汉代所翻译,是当代人自设的主观标准,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83.
孔子授徒讲学,研究古籍,整理"六经",其间做了不少训诂工作。孔子运用了声训、义训两种训诂方法,包含解释字词、解释语句等训诂内容,涉及正文体、传注体两种训诂体式,使用了一些典型的训诂术语。在训诂萌芽的先秦时期,孔子在训诂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4.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相似文献   
85.
孙红忠 《天风》2014,(2):8-9
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但我们有没有真正把教会当作基督的身体去爱护、去建立、去见证?教会信徒流失,谁之过?对于这样的问题,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回答。笔者仅从自己的侍奉经历,来谈一谈造成信徒大量流失的几点主要原因。一、教会的问题1.传道人的问题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想传道人都明白这一点,不但自己明白,而且经常讲给信徒听。  相似文献   
86.
陈丰盛 《天风》2014,(2):40-41
一位从事婚姻家庭辅导的牧者,最初在教会开始辅导时,受到不少同工与弟兄姊妹的冷眼相看。一次,一些未婚的青年人,建议教会牧者在查经班里传讲婚前问题,被教会负责人拒绝了。后来,教会中有传言说:"某某传道人,居然去教青年人恋爱。"此事不禁使我想到——恋爱需要教吗?提到恋爱,情窦初开的男女会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恋爱呢?"在电视、网络发达的时代,与爱情相关的影视剧作品垂手可得。  相似文献   
87.
自元初开始,全真教内就涌现出一大批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而且,这些资料一直传承到了近代,甚至在清末民初呈现出井喷之势。不过,这些仙传资料对于推进明清全真教史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个中原因,主要是这些资料的零散和不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现存最早版本的以全真七子为主题的仙传资料《七真仙传》,通过对这部《七真仙传》编撰过程、流传历史以及内容演变的研究,我们发现:首先,仙传不仅能够记述历史,在全真教面临危机时,还可以通过严肃的文字叙事来重建其宗教正宗性和政治正统性;其次,当面临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世俗化的宗教生态时,由《七真仙传》等诸多仙传内史假借重复叙述所构建起来的定型化七真事迹,又一改往日的严肃面孔,以一种戏谑、调笑,甚至是自我否定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换言之,仙传又因为形势的需要而修改了历史。  相似文献   
88.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关于其"杏"字所指,目前有两种提法,一说为杏树,一说为银杏,而银杏说在舆论上占据主流。考诸典籍及前人研究成果,"杏坛"原只是一个传说,南朝后学者始将其作为文献典故,并未视为历史实存,真正的"杏坛",为宋金之时所确立,而当时的"杏坛"之"杏"本指杏树,而非银杏。近年来"银杏说"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与《孔子传》这部人物传记为杏坛命名赋予了银杏象征意义,从而造成广泛影响有关外,也与我国兴起的发展银杏经济、宣传银杏文化的浪潮密不可分。纠"银杏"之误传,还"杏坛"本相,可防止继续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89.
王荣伟 《天风》2017,(3):58-58
春节前,一篇关于传道人在艰苦条件下侍奉的无奈与挣扎的文章,在微信群受到关注。作者以亲身经历述说了从踌躇满志到灰心丧气的心路历程,弓1发众多围观与思考。许多教牧同工、传道人侍奉环境相当艰苦。  相似文献   
90.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