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石柳 《中国宗教》2022,(1):44-45
2021年,湖北省各级民宗部门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扎实推进全省宗教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下简称"三爱")主题教育深入开展,通过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宗教界感悟党和国家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2.
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2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蒙养、重家教的古代家训,是颇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思想内涵之丰富多采、表现形式之灵活多样、影响作用之深刻久远,是世界各国文化史上所仅见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挖掘整理传统家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徐少锦、陈延斌二位教授继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上、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出  相似文献   
24.
梁世光 《天风》2002,(1):43-43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教会步入了21世纪。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传道人,这个被称为“最崇高的职分”在这新时代中应重新注入些怎样的新内涵呢?引起我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5.
正金秋十月,历史名城,陕西宝鸡,迎来了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的隆重召开,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它的成功举办在中国佛教界与"世佛联"的友好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16日至18日,来自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越南、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宗门领袖、佛教居士和嘉宾近千人云集宝鸡,共同就如何加强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谊、推动佛教界为公益慈善事业和  相似文献   
26.
正田谷十老是楼观道早期主要的道教团,体通道观是北周时期重要的国家学术中心以及田谷十老主要活动场,所在道教史和文化史上曾起过重作用。要年来,近载过结合文献记通和实地踏勘,作者发现了田谷十老祠以及可能的通道观遗,址补一定程度上填在了史料空白。  相似文献   
27.
在近代孔子研究史上,顾颉刚的"孔子变迁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论点。所谓"孔子变迁论",一言以蔽之,即"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自觉地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提出来之后,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于今来看,这一"孔子变迁论"在孔子研究乃至诸子研究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8.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29.
1818年《印中搜闻》上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称其发现清初《神仙通鉴》一书中有一篇耶稣传。该文虽是介绍,但引起在华外国人和欧美汉学家的密切关注。1839年郭实腊写了一篇全面评价《神仙通鉴》的书评,在该文中他强烈地批判中国宗教。同时郭氏还借助线性时间观念来重新排列和理解《神仙通鉴》中的故事,其阐释的背后有千禧年主义作为理论支撑。1849年斯皮尔则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寻早期基督教在东亚乃至在中国传播的痕迹,颇有牵强附会之处。这三个个案解释了1860年前传教士对中国宗教信仰和外来宗教本地化的看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0.
《学海》2020,(1):47-55
概念史研究正成为中国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新议题与新视角,但其用法比较混乱,需要澄清其背后不同的方法论支撑与局限。三种研究范畴涉及概念史研究,依据不同的知识脉络传统。诺夫乔伊为代表的观念史研究以观念实在论为逻辑前提,重视人类思想深层次稳定不变的观念单元,使概念史成为不同经典作品对同一观念单元的历时性表达。科塞勒克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以社会实在论为逻辑前提,概念史就成为政治社会变迁的研究方法,把思想观念纳入社会变迁的同一范畴,在史观、史料、概念选择方面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是语词史的典范,关注重要语词的词义变化,以此展示概念、观念与社会的同频变化。三种概念史类型对深层的观念、表层的语言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各有侧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都集中关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转型问题。中国概念史研究需要警惕"语言的牢笼",思考西方思想与传统观念如何共同塑造现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