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蒯因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有关论述出发,探寻"自然主义"的恰当内涵,并给出如下定义:自然主义是实用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本体论是语境主义多元论;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休谟问题域中的认识论。然而,蒯因没有对自然主义做这样的哲学定位,而是在取消分析-综合二分法的基础上进而取消"第一哲学"和认识论,并以此作为自然主义的标志。现在看来,蒯因所说的自然主义转折实际上只是自然主义内部的一个转折,即在自然主义认识论上由积极的转变为消极的。消极的自然主义面临失范和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62.
刘隽 《哲学动态》2008,(3):74-77
一直以来,休谟"是一应当"问题都是伦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休谟问题的提出与休谟的道德哲学是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休谟本人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与伦理学家们所阐释的休谟问题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63.
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和"中国正义论"研究的兴起为我们比较研究休谟和荀子的正义思想提供了可能与基础。休谟和荀子两人在"性恶"理论、正义产生的初始情境、正义产生的逻辑结构及以"分"为核心的正义规则特质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不过,由于对"人为"的含义以及"分"的内容方面理解的差异,使得两者的正义思想最终呈现出对立的特质。荀子和休谟的正义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沟通与理解中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64.
1 对生命伦理委员会成员进行教育的程序 生命伦理委员会应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预先告知新加入的成员需要经历一个继续受教育的过程——亦即准备参加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生命伦理学难题的讨论,可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要让委员会成员了解,指导委员会活动的程序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与那些构成生命伦理学领域并可能需要委员会予以注意的实质性生命伦理学概念、问题、及难题是有区别的。委员们还应进一步了解,以往数十年来,在生命伦理学这个学科的专业发展过程中陆续涌现了大量的新知识。这些知识不但为有关生命伦理学的决策提供了一个全球参照框架,而且提供了对于结合特定文化、宗教和政策环境背景解释和讨论案例、问题及政策很有用的相关信息、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5.
即便一个人已经具备某种德性,这种德性也未必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道德活动即道德践行.因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由一些难题所造成的困难.这些难题主要包括:"社会公正难题"、"道德权变难题"和"免责机会难题".帮助人们克服由这些难题造成的道德践行的障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天主教史上,徐光启(1552—1633)都是一位足以彪炳青史的大家。职是之故,对徐光启在各个领域里的贡献所做之研究业已相当广泛和深入,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因此,笔者有一种感觉,似乎可说的不重复的话已经不太多了。有鉴于此,笔者仅拟从观念史的角度出发,根据休谟一康德假说对徐光启倡导的竞争观念之意义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67.
道德愉悦感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理论核心。休谟认为,道德愉悦感根源于人性中的同情,同情心把个人愉悦和他人(社会)愉悦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道德愉悦感。尽管休谟宣称反对道德自爱论,但从他的论述中可看到,他实际上承认自爱是道德愉悦感的另一个来源。同情和理性共同实现了自爱(个人愉悦)向道德愉悦感的转变。休谟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凸显了道德结构的三个要素即自爱、同情和理性;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摇摆于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之间。道德理论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情感功利主义、理性功利主义、情感道义论和理性道义论,而休谟的道德理论基本上属于情感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68.
徐志国 《哲学动态》2012,(10):63-67
近年来,休谟政治哲学研究逐渐在我国学术界成为热点。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之外,也受到西方学术界关于休谟政治哲学研究强劲复兴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学术界一般将休谟看成是一个契约论的著名破坏者,认为其破坏有余,建设不足。[1]但此后,在一系列学  相似文献   
69.
2011年12月4日,随着最后一架中国朝觐包机平安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2011年度朝觐各项组织服务工作圆满结束,实现了平安朝觐、有序朝觐、文明朝觐的总体目标。据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宗教局、我驻沙使领馆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领导下,在国内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中国朝觐工作总团与各省(区)团、综合团(以下简称"各省团")统一思想、创新工作,破解难题,组织有序、保障有  相似文献   
70.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