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以"新心学"理论名世。他提出,考察文化问题、建设新文化,关键是要超越中、西文化迹象上的优劣之争,将文化批评、文化讨论引导到深澈的哲学领域。为此他确立了以"体用观"为核心的文化哲学,并希望以此为根据,全方位地会通西学,实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有体有用之学,从而为民族复兴奠定精神基础。今天看来,这种文化哲学所提出的会通西学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合理地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孺童 《法音》2007,(2):12-22
经过前面三个专题的讨论,已经从本义、流变及各宗阐释等方面,对别时意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说(见《法音》2005年第5期、第9期,2006年第7期)。而别时意趣本身,作为佛陀决了一切义的四种意趣之一,是一种说法方式,只有将其运用到说法中去,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探讨别时意趣在经典中是如何运用的,其具体的功用到底为何,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经典、领悟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别时意趣在很多经典的阐释上都有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别时意趣在净土类经典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对汉地儒家的源流和特点的系统阐述,是儒家图景在藏传佛教视域下的首次完整呈现。其立足于"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的立场,区分了"儒"、"儒教"、"儒学"的内涵和特点;其通过对儒学不论述佛教因果轮回涅槃、四书五经和朱子并不抨击佛教的解释以及用佛教的观点诠释《大学》,表明其佛儒并行不悖的倾向,其对易学在藏地的影响以及藏地对孔子、易学的谬见清理,体现出当时藏传佛教对儒学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在藏传佛教与儒学交流认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尼泊尔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印度教立国的君主制国家。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废除印度教为国教。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方东树晚年写作《向果微言》,延续了《汉学商兑》中对理学的反思,其立场也从辟佛转向了援佛入儒,通过重新整合与建构儒释的道统谱系,结合先秦以来儒家心性学说与《大乘起信论》《法华经》《坛经》等大乘佛教与中国化佛教经典义理,围绕“身心性命说”“知至可几”“言性异同”等论题和理学家辟佛观点,就“道”“法”“天”“心”“性”“理”等概念展开诠释与会通。方氏会通的有效性在于儒释虽各为独立的思想系统,在面向实践的伦理观念上也有不同价值取向,但两种思想体系融构、创新与并存的基础建立在彼此深厚的共生性之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畏天爱人极论>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相似文献   
18.
本提出“推己及人”是中国化语境中的一种人心理解方式,其主要的特征是通过虚拟他人所处情境从而自我体会以通达他人内心世界;与西方科学主义的人心理解方式和解释学的人心理解方式相比较起来,“推己及人”的人心理解方式具有主体性、鲜活性、完整性及拟真性的独特价值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