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采用自编的计算机模拟发现学习任务,以49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在简单和复杂发现学习任务中,智力、元认知技能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简单任务中,三者关系基本符合混合模型;进行过多的元认知活动,并不能提高学习效果。在复杂任务中,智力对学习成绩起主要预测作用。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也随之变化,符合难度阈限理论的假设。任务复杂性不同时,智力、元认知技能和发现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难度阈限扩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2.
在经典彩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匹配和选择两种反应模式及其先后顺序对被试偏好反转的影响,以及被试性别与其偏好反转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反应模式的变化导致偏好反转的发生;(2)偏好反转存在反应顺序效应,先匹配后选择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显著大于先选择后匹配条件下的偏好反转率;研究结果不支持后悔理论;(3)不同性别被试在选择和匹配任务中的偏好及其反转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3.
环境控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干预与环保集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描述了前工业社会中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型,阐述了环境控制系统的概念以及区分环境政策发展过程中不同逻辑阶段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把环境控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干预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其中,第四阶段(阶段D)的特征是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系统的核心管理任务.只有这个阶段是可持续的,因为这个阶段存在完全循环和资本的环境和谐型积累.努力推进我们的社会整体进入干预的第四阶段十分紧急而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环境灾难.我们怎样才能促使这种转变呢?本文试图向大家介绍七种途径,这七种途径能够促使环境保护在经济系统中的内部化.最后,文章还阐述了环保集群的概念.环保集群的意思是不同领域环境保护者的积聚与协作.更强有力的环保集群的形成对于环境保护通过七种途径在经济系统中的内部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4.
刘幸娟  张明 《应用心理学》2010,16(2):134-138
选取一组先天聋被试和与之匹配的听力正常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被试在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中央线索化的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和听觉障碍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听觉障碍被试消失得比听力正常被试早。无中央线索化的辨别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被试组仅在SOA=650ms时,听觉障碍被试没有发现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更易受中央线索化条件的影响,听障被试的空间注意调节机制更具策略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赵杨柯  钱秀莹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64-1871
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是通过调整自我中心参考系以认知外界物体的心理过程,是相对于基于物体空间转换的另一种心理空间转换方式。行为数据显示自我中心视角转换存在观察者优势,脑成像结果也表明这类转换与基于物体空间转换存在脑区上的分离,这些结论都支持了多系统模型,说明自我中心视角转换是一种拥有独立脑机制的心理转换方式。自我中心视角转换的研究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采用了一套由不同任务情境(数字情境和日常情境)组成的合取判断问卷与一套概率基础知识问卷,对106名中学生的合取判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无论在哪种任务情境下,概率知识经验均未对合取判断成绩产生显著影响。(2)不同概率知识经验的被试在数字任务情境下采用的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8.
错误信念任务中的知识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观点指出,年幼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发展变化,不是发生了概念变化的质变,而是知识偏差的表现。知识偏差是指当我们尝试理解一个更不知情的观点时,不能忽略自己拥有的额外信息并受此影响而产生偏差的倾向。本文对知识偏差的含义及其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和分析,并就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消除知识偏差影响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9.
采用经典的A:B:C:D范式,设计两类难度不同的图片任务,依据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从等级复杂性和水平复杂性角度分析任务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取5~9岁115名儿童探讨两类任务上类比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明:(1)儿童类比推理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充分意义上掌握了类比推理、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位置关系类比推理、不能类比推理和不确定情况类比推理,其中部分完成了类比推理是复杂任务上所特有的.(2)简单、复杂两类任务上,随着年龄增长,5-9岁儿童充分意义上掌握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上升,不能类比推理的人次比例不断下降.此外,复杂任务上,随年龄增长,部分完成类比任务的人次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在简单任务上,前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了类比推理能力;但在复杂任务上,儿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0.
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考察心理理论的经典范式是错误信念任务, 而青少年和成人在这种任务上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为了测量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理论, Valerie E. Stone和她的合作者设计了失言识别任务。征求了Stone意见, 对失言识别任务的提出、构成、使用进行了介绍, 说明了该任务相对于经典范式的优势; 与此同时, 分析了失言识别任务范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其效度指标问题, 与言语能力的分离问题, 失言识别任务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分离等。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编制失言识别任务的本土化的量表, 并利用其探讨年长个体心理理论水平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