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的困惑。按照生活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的价值论与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的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reignis”如一个谜,除了寻常义、字面义之外,还有待猜的结构之义和深层之义。它表达的“自身的缘发生”,是一个对立结构所造就的原初生成,既无任何实体的设定,又能达到真理和神意,所以总在转向的生成之中,并与海德格尔本人思想的“转向”相关。这样的思想主导词,不可直接翻译,却与中国的“道”有着微妙的联系,而海德格尔想要说明和意译“道”的努力,也很有助于理解“Ereignis”。对这个词的翻译不可本质化。  相似文献   
73.
陈波 《逻辑学研究》2008,(3):79-109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丁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两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厂作,等等。读者?  相似文献   
74.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5.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格,超越宗教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宗教产生根源的分析比对宗教进行单纯的外在批判更加重要,只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人的解放的科学的实现路径,宗教最终会自行消亡,因此,马克思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宗教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展开逻辑的每一环节,都没有把实现人的解放寄托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其无神论思想的展开过程,揭示这一过程,是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无神论特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根本的根据、本质和基础的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的本质基础和逻辑根据.当代医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从人体学本体论向人学本体论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途径在于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而其前提性问题,则是建构人学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77.
刘静 《世界哲学》2023,(2):138-145
科尔斯戈德以规范性问题的方式重提了伦理学的道德基础问题,引发我们对伦理学“阿基米德支点”的反思和追问。她从第一人称反思的心灵出发,通过建构主义和价值论的论证重构了实践同一性观念,在人性基础上重建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性理论。科尔斯戈德回应了反对者“空洞形式主义”的批评,为绝对命令补充了第一人称,但她的第一人称规范性证明却存在困难,是一种放大的“自由选择模式”,她所重构的实践同一性观念无法真正摆脱人性的经验事实。她试图通过价值论的方式将人性抬高到价值赋予者的地位,但最终无法为规范性寻找到普遍、坚实、客观的道德基础。尽管科尔斯戈德第一人称的规范性理论存在问题和困难,但却触及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伦理学阿基米德支点,关乎“人类何以存在”的深层哲学和存在论问题,无论是对康德伦理学还是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积极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从闲庭信步到临渊而立的转向。这种转向,既凸显了主流心理学面临着来自以积极心理学为代表的新兴势力的挑战与压力,同时,也表明积极心理学自身暴露出的短板与局限,以及由此向文化寻求支持的一种诉求,更是为寻求破局而作出的努力。可以预见,积极心理学将会以脑认知革命到来为契机,不断理顺积极心理、脑和文化环境三者关系,实现对心理学范式变革的显著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丁耘 《现代哲学》2021,(1):76-93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相似文献   
80.
伦理学基本问题是我国伦理学界广泛论争的热点问题,观点各异,既有单一问题说与多个问题说,也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基本问题。梳理已有的讨论发现,必须先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做一考察,即首先需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不等于基本的伦理学问题,也不等于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只能是一个问题,而非是多个问题,不仅能从本体论意义上作为划分一切伦理学类型的标准,而且也能从价值论上体现伦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理论本性。从这个标准来看,教科书体系的观点是目前最为完备和恰当的观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立和论争是有意义的,其历史使命还会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