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1.
结合眼动注视的漂移扩散模型可较好描述个体的决策行为,但尚存两个问题未得解决:注视与决策的因果关系以及决策过程中累积证据的权重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注视的操纵范式考察了基于价值的决策中注视与决策的关系,发现操纵被试对选项的注视时间可影响其选择,注视操纵主要影响决策后期时程,且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更支持近因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漂移扩散模型的近因假设,为今后的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812.
赵琦 《哲学分析》2022,(3):95-109+198
西方共同体理论虽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它从不积极主张世界性的共同体。在西方国家内部,公意沉默、价值多元等现象也让西方共同体理论失去其现实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革新了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及其存在论前提,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改造西方共同体理论的一元价值体系。在避免西方共同体理论根本困境的同时,实现了对西方共同体传统的革新。  相似文献   
813.
李春 《孔子研究》2021,(6):147-15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实际是对文化建设的思考.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礼俗为本质的,应依靠礼乐制度实现其组织与教化功能,以理性的文化方式维持社会的运行,故其倡导继承并改造传统乡约精神,通过乡学村学等文化组织形式的建设促成新礼俗社会.换言之,通过乡村新文化的建设,恢复乡村秩序,并进而推广开来,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重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14.
灾区民众的公正观与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公德的社会公正与作为私情的个人幸福,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两个方面,二者在逻辑上是统一的,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低标准下,二者却可能出现分离。本研究探讨了灾区民众的公正观和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对比,以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与非灾区相比,处在灾区的民众持有更高的公正观与更平和的情感状态,男性尤其如此,并且其情感幸福对公正观有微弱的正向预测(主要是积极情感),但八个月后随着公正观与幸福感的回落,这种关联变得不显著。民众的情感幸福与公正观在常态下表现为分离的关系,但生活满意度这一幸福感的认知因素却与公正观一直有正向的关联。总之,情感幸福、认知幸福与社会认知的矛盾、变换关系,暗示了建立在私情基础之上的、在灾难中不断强化的中国人特定的情感与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815.
梁漱溟于1920年代中前期发生了一次关键的思想转变:他关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从“本能-理智”转变为“理性-本能-理智”。哲学上的这一转变也紧密联系着梁漱溟在政治思考上的推进:经由这一转变,“理性”、“民族精神”以及乡村建设理论等梁漱溟的核心思考得以最终生成。梁的这一转变来自当时思想论争、时代困局以及自身理论的内部矛盾的催迫;以“理性”为核心的新框架,为一系列难题与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使梁摆脱愁闷、走向乡村。梁的“理性”是一种“主体”哲学,也是一种包含着普遍性色彩的政治伦理——它不但针对“中国民族自救”,更包含着克服西方现代危机、再造未来新文明的意识。  相似文献   
816.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是一种补缺型为主的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已无法满足人民对社会福利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构建新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中国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及相关伦理原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近年来的几种主要的福利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共享"理念。论文探讨了"福利共享"理念的内涵,福利共享的正当性、合理性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福利共享要拒斥的两种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817.
818.
孙斌 《现代哲学》2007,(3):44-48
该文试图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来探讨这部著作在思想传承上对于阿多诺所具有的意义。首先,我们考察了这个时代所普遍存在着的对理性的误解。接着,我们通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对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的论述,分析了一种反理性的倾向。最后,我们在阿多诺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反理性的倾向在当代通过占星术的形式更为貌似合理地深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对此,阿多诺是一个洞悉者和批判者。这种洞悉和批判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理性传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819.
道教文化在进入新的世纪,如何继承、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本文就该问题谈点个人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道教义理思想在道教名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20.
经历福音     
求真 《天风》1997,(11):37-38
我是几年前走上信神的道路的,在这几年中我亲身经历了神的信实和帮助,也感到福音的宝贵和真实,所以非常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和主内的弟兄姊妹以及那些愿意认识神的人一起分享,希望能使大家得着些造就和启发。 1967年,我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们那一带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很勤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